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执业医师 >> 考试辅导 >>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七单元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七单元_第4页

来源:考试网   2018-04-12   【

  经行泄泻

经行泄泻

1.经行泄泻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泄泻的定义

  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本病以泄泻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为主要特点,临床也有平素有慢性腹泻,遇经行而发作尤甚者,亦属本病范畴。若经期偶因饮食不节,或伤于风寒而致泄泻者,则不属本病范围。

  病因病机

  脾气虚弱

  + 经行之际 →脾肾亦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经行泄泻

  肾阳不足  气血下注冲任

  辨证论治

  1.脾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脘腹胀满,神疲肢软,或面浮肢肿;舌淡红,苔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方药:参苓白术散。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经色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方药:健固汤合四神丸。

  经行浮肿

经行浮肿

1.经行浮肿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浮肿的定义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病因病机

  临床常见的有脾肾阳虚和气滞血瘀:

  辨证论治

  1.脾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面浮肢肿,按之没指,晨起头面肿甚,月经推迟,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方药: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2.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经血色黯有块,脘闷胁胀,善叹息;舌紫黯,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方药: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经行吐衄

经行吐衄

1.经行吐衄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吐衄的定义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常伴经量减少,好像是月经倒行逆上,亦有“倒经”、“逆经”之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代偿性月经”。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1.肝经郁火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月经可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烦易怒,或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调经。

  方药: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黯红,月经每先期、量少;平素可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潮热咳嗽,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滑剥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肺。

  方药: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

  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多色红,心烦易怒,头晕耳鸣,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方选
  A.龙胆泻肝汤
  B.清肝引经汤
  C.清热固经汤
  D.丹栀逍遥散
  E.顺经汤

  

【正确答案】B

  经行口糜

经行口糜

1.经行口糜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口糜的定义

  每值经前或经行时,口舌糜烂,如期反复发作,经后渐愈者,称“经行口糜”。本病以口舌、牙龈等处的糜烂和疮疡周期性发生于经前或经期为特点。病灶随经净而能自愈或基本自愈。

  病因病机

  其病发于口舌,总因于热。有阴虚火旺,热乘于心者;有胃热熏蒸而致者。

  1.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或欲念志火内动,或热病后耗津伤阴,值经行则营阴愈虚,虚火内炽,热乘于心,遂致口糜。

  2.胃热熏蒸 素食辛辣香燥或膏粱厚味,肠胃蕴热,经行冲气偏盛,挟胃热上冲,以致口糜。

  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证

  主要证候:经期口舌糜烂,口燥咽干,月经量少,色红;五心烦热,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或上下相资汤。

  2.胃热熏蒸证

  主要证候:经行口舌生疮,口臭,月经量多,色深红;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

  方药:凉膈散。

  经行风疹块

经行风疹块

1.经行风疹块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风疹块的定义

  每值临经时或行经期间,周身皮肤突起红疹,或起风团,瘙痒异常,经净渐退者,称“经行风疹块”,或称“经行瘾疹”。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风邪为患,有因血虚生风,有因风邪于行经之际乘虚而入。

  1.血虚:因素体血虚,或因多产、久病失养,营阴暗损,经行时阴血益感不足,血虚生风,风盛则痒。

  2.风热: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之品,血分蕴热,经行时气血俱虚,风邪乘虚而人,与热相搏,遂发风疹。

  辨证论治

  1.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风疹频发,瘙痒难忍,入夜尤甚,月经多推迟、量少色淡;面色不华,肌肤枯燥;舌淡红,苔薄,脉虚数。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当归饮子。

  2.风热证

  主要证候:经行身发红色风团、疹块,瘙痒不堪,感风遇热,其痒尤甚,月经多提前、量多色红;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消风散。

  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

1.经行发热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发热的定义

  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者,称“经行发热”。若经行偶有一次发热者,不属此病。

  病因病机

  本病属内伤发热范畴,主要责之于气血营卫失调。妇人以血为本,月经乃血所化,值经行或行经前后,阴血下注于冲任,易使机体阴阳失衡,若素体气血阴阳不足,或经期稍有感触,即诱发本病。临床常见有肝肾阴虚、血气虚弱、瘀热壅阻发热。

  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午后潮热,月经量少,色红;两颧红赤,五心烦热,烦躁少寐;舌红而干,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清热。

  方药:蒿芩地丹四物汤。

  2.血气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发热,热势不扬,动则自汗出,经量多,色淡质薄;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治法:补益血气,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

  3.瘀热壅阻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沉弦数。

  治法:化瘀清热。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经行情志异常

经行情志异常

1.经行情志异常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情志异常的定义

  每值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或彻夜不眠,甚或狂躁不安,经后复如常人者,称为“经行情志异常”。本病以经前情绪易于失控,无端悲伤、易怒,而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问精神、情绪又完全正常为特点。

  病因病机

  该病发生的主要机理多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痰火内扰,遇经行气骤变,扰动心神而致。常见心血不足、肝经郁热、痰火上扰证。

  辨证论治

  1.心血不足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无故悲伤,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方药: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曲。

  2.肝经郁热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烦躁易怒,或抑郁不乐,头晕闷眩,口苦咽干,胸胁胀满,不思饮食,月经量多,色深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解郁安神。

  方药:丹栀逍遥散酌加川楝子、生龙齿、代赭石。

  3.痰火上扰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精神狂躁,烦乱不安,或语无伦次,头痛失眠,或面红目赤,溲黄便结,或心胸烦闷,不思饮食,月经量或偏少,色红或深红,质稠黏,或夹小血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生铁落饮加郁金、川连。

  绝经前后诸证

绝经前后诸证

1.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4.预防与调护

  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这些证候往往三三两两,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甚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常见的有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两虚。

  素体阴虚

  肾阴虚  →房劳多产→七七之年天癸渐竭,肾阴益虚,脏腑失养 ↘

  久病及肾 阴阳失调                      发为该病

  肾阳虚  →素体阳虚→断经前后肾阳益虚,命门火衰,脏腑失煦 ↗

  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扶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

  3.肾阴阳俱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某女,49岁,月经紊乱,时而畏寒,时而烘热汗出,头晕耳鸣,腰背冷痛,舌苔薄,脉沉弱,治以
  A.温肾扶阳,佐以健脾
  B.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C.滋肾养阴,养血柔肝
  D.滋肾宁心,交通心肾
  E.补肾扶阳,益养冲任

  

【正确答案】E

  经断复来

经断复来

1.经断复来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鉴别诊断

★★

4.辨证论治

★★★

  经断复来的定义

  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及1年以上,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称为经断复来。亦称为“年老经水复行”,或称为“妇人经断复来”。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1.宫颈癌 阴道不规则出血,常为接触性出血,或见血性带下,量时多时少,也可大量出血;严重者可见下腹胀痛,腰痛,一侧或两侧下腹痉挛性疼痛;妇科检查见宫颈糜烂严重或呈菜花样改变;需行宫颈TCT检查,阴道镜检查及活检以确诊。

  2.宫颈炎 表现为宫颈糜烂或息肉时均可见接触性出血,官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示巴氏I~Ⅱ级。TCT呈良性反应。

  3.宫颈结核 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伴白带增多,局部见多个溃疡,甚至呈菜花样赘生物。可局部活检以确诊。

  4.子宫肉瘤或子宫内膜癌 子宫出血反复量多,子宫增大等,需作诊刮以确诊。

  辨证论治

  注意参考各种检查结果,辨明属良性或恶性。一般年龄愈大,出血时间愈长,或出血离绝经时间愈远,反复发作,下腹部肿块增长速度快,伴腹水、恶病质或红细胞沉降率异常增快者,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大。治疗首分良恶,良性者当以固摄冲任为大法,或补虚或攻邪,或扶正祛邪;恶性病变者应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综合治疗。

  1.脾虚肝郁证

  主要证候:经断后阴道出血,量少,色淡,质稀,气短懒言,神疲肢倦,食少腹胀,胁肋胀满;舌苔薄白,脉弦无力。

  治法: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方药:安老汤。

  2.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后阴道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咽干燥;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3.湿热下注证

  主要证候:绝经后阴道出血,色红或紫红,量较多,平时带下色黄有臭味,外阴及阴道瘙痒,口苦咽干,疲惫无力,纳谷不馨,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凉血。

  方药: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

  4.血热证

  主要证候:自然绝经2年以上经水复来,色深红,质稠,带下增多,色黄,有臭味,口苦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益阴煎加生牡蛎、茜根、地榆。

  5.湿毒瘀结证

  主要证候:绝经后复见阴道出血,量少,淋漓不断,夹有杂色带下,恶臭,小腹疼痛,低热起伏,神疲,形体消瘦;舌质黯,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利湿解毒,化瘀散结。

  方药: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1.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含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4.预防与调护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含义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是指绝经后短时间内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吸收亢进,全身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与绝经有关的代谢性骨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受累期多为绝经后3~4年,可延至70岁妇女。本细目讨论的是围绝经期即55岁之前的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肾虚密切相关,肾精亏虚是其主要病因。绝经后肾气衰退,肾精亏虚,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房劳多产,或因久病伤肾,耗伤肾精,肾精气亏虚,骨髓化生乏源,导致本病的发生。常见证候有肾精亏虚、阴虚内热、阴阳两虚、脾肾两虚证。

  辨证论治

  1.肾精亏虚证

  主要证候:腰背疼痛,胫酸膝软,头晕耳鸣,或发枯而脱,齿摇稀疏,小便余沥或失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益髓。

  方药:左归丸。

  2.阴虚内热证

  主要证候:腰背部疼痛,或足跟痛,或驼背,或骨折,急躁易怒,五心烦热,心烦少寐,腰膝酸软无力,面部烘热而汗出,或眩晕,或潮热盗汗;舌质红或绛,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补肾强筋。

  方药:知柏地黄丸。

  3.阴阳两虚证

  主要证候:时有骨痛肢冷或腰背部疼痛,或足跟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四肢倦怠无力,面色少华,体倦无力;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壮阳,益髓健骨。

  方药:二仙汤加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

  4.脾肾两虚证

  主要证候:腰背疼痛,胫酸膝软,面色不华,肢倦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肾健脾。

  方药:大补元煎。

1234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