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执业医师 >> 考试辅导 >>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第八单元带下病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第八单元带下病

来源:考试网   2018-04-12   【

  第八单元 带下病

  带下病

带下病

一、概述

二、带下过多

三、带下过少

  概 述

概述

1.带下病的定义

★★

2.带下病的治疗原则

★★

  带下病的定义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

  在某些生理性情况下也可出现带下量增多或减少,如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其带下量增多而无其他不适者,为生理性带下;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者,也为生理现象,均不作病论。

  带下病的治疗原则

  带下过多者,治疗以除湿为主。一般治脾宜运、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固、宜涩;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阴虚夹湿则补清兼施。虚实夹杂证及实证治疗还需配合外治法。

  带下过少一病,虽有肝肾阴虚、血枯瘀阻之不同,其根本是阴血不足,治疗重在滋补肝肾之阴精,佐以养血、化瘀等。用药不可肆意攻伐,过用辛燥苦寒之品,以免耗津伤阴,犯虚虚之戒。

  带下过多

带下过多

1.带下过多的定义

2.病因病机

★★

3.辨证要点

★★

4.辨证论治

★★★

5.外治法

★★

6.预防与调护

  带下过多的定义

  带下过多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病因病机

  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本虚:脾虚致生湿化浊,肾虚(阳虚失去温煦)肾阴虚感受湿邪,伤及任带,导致带下病

  标实:脏腑湿热下注(化毒)

  辨证要点

  带下过多的辨证要点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一般而沦,带下色淡、质稀者为虚寒;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热。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辨证论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
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黯,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

  3.阴虚夹湿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

  4.湿热下注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药:止带方。

  若肝经湿热下注,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肝利湿止带,方用龙胆泻肝汤。

  若湿浊偏甚,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薢渗湿汤加苍术、藿香。

  5.热毒蕴结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外治法

  实证带下病多结合白带检查结果配合外治法治疗。

  1.外洗法 洁尔阴、肤阴洁、皮肤康等洗剂,适用于各类阴道炎。

  2.阴道纳药法 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适用于各类阴道炎;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适用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3.热熨法 火熨、电灼、激光等,使病变组织凝固、坏死、脱落、修复、愈合而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因宫颈炎而致带下过多者。

  带下过少

带下过少

1.带下过少的定义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

  带下过少的定义

  带下过少是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阴液不足,不能渗润阴道。肝肾亏损、血枯瘀阻是导致带下过少的主要原因。

  辨证论治

  1.肝肾亏损证

  主要证候: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或伴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甚则性交干涩困难;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出,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方药: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2.血枯瘀阻证

  主要证候: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或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紫黯,有血块,肌肤甲错,或下腹有包块;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方药: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有臭气,胸闷口腻,纳差,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应是
  A.清热解毒止带
  B.滋阴清热,除湿止带
  C.清热除湿止带
  D.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E.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正确答案】C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