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文章内容

2017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第十单元病因

考试网   2017-03-20   【

  第十单元 病因

  细目一、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

  3.当气候变化发生异常,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同时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此种情况下的六气,称为‘‘六淫’’。

  (二)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主要表现为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某种性质的转化等方面:

  1.发病途径多侵犯人体肌表, 或从口鼻而入。

  2.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

  3.地区方域、居处环境有关。久居湿地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燥热或火热为病等。

  4.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两种以上相兼致病。如风湿,寒湿。

  5.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三)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善动而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1)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

  (2)其性开泄,指其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

  (3)易袭阳位,指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可使肌表腠理开泄。常可见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

  (1)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的行痹,即风气偏盛的表现。

  (2)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块,即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之特点。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发病多急,传变亦较快。

  3.风性主动:

  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4.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凡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故有风为“百病之始”、“百病之长”的说法。

  (四)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寒邪为病多发于冬季。亦可见于其他季节。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机能减退的寒证。

  (1)寒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失于温煦,可见恶寒;

  (2)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则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3)寒邪直中少阴,伤及心肾,心肾阳虚,则可见提寒躇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2.寒性凝滞:

  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阴寒邪盛,阳气受损,温煦推动失职,则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而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

  3.寒性收引:

  “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1)寒邪袭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故见恶寒发热,无汗;

  (2)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

  (3)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见肢体屈伸不利,或厥冷不仁。

  (五)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邪,是指在夏至之后,立秋以前,其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并兼有湿邪等特性的外邪。暑邪为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伤人,可见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

  2.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

  (1)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袭人体,多直入气分,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则可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

  (2)暑热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汗出过多,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多伴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3.暑多挟湿:

  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故除见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

  (六)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邪,是指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外邪。多发病于长夏季节。

  1.湿性重浊:

  (1)重,即沉重或重着。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沉,四肢酸懒沉重等症。湿邪留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碍,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之“湿痹”或“着痹”。

  (2)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即感受湿邪,可见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症。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1)湿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升降失常。常可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

  (2)湿留体内,常先困脾,致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则可见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症。

  3.湿性黏滞:

  (1)湿邪为病,其症多黏滞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腻而不通畅。

  (2)湿病多**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水肿多以下肢明显;(2)湿邪下注,则淋浊、带下、泄痢。

  (七)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初秋多发为温燥;深秋则多发为凉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外感燥邪,耗伤津液,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

  (2)燥易伤肺 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损伤肺津,影响宣肃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及喘息胸痛等症。

  (八)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热之邪,是指其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四季皆可发病。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1)火热阳邪伤人,多见阳热症状。如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等症。

  (2)火热阳邪,与心相应,常可上炎而扰乱神明。可见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

  (3)火热病证,多表现于头面部位。

  2.火易耗气伤津:

  (1)火热最易迫津外泄而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热致病,除有热象外,常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

  (2)阳热亢盛,实火为患,最能损伤人体正气,而使全身机能衰退。

  3.火易生风动血:

  (1)火热之邪,燔灼肝经,损耗阴液,致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热极生风,因而发作肝风内动。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窜,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2)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症。

  4.火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会聚于局部组织,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故说:“痈疽原是火毒生”。如临床所见,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

  细目二、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1.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2.疠气可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入而致病,亦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3.疠气侵袭,可导致多种疫疠病证发生。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1.气候因素: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

  2.环境因素:指环境卫生不良,如水源、空气污染等。

  3.预防措施不当:未及时作好预防隔离,易使疫病发生或流行。

  4.社会因素:如战乱不停、社会动荡不安、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极度贫困等,则疫病可不断发生或流行。

  细目三、七情内伤

  (一) 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

  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2.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其病由内生,且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1.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称为“五志”。

  2.脏腑气血变化,影响情志变化。

  如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三)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1)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怒伤肝、喜伤心、思忧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神受碍方可累及其他脏腑。如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情志所伤,影响脏腑关系,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常犯脾胃,可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病证。

  (4)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2.影晌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指其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并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如郁证、癫、狂等,虽由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可能加重病情。如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二) 细目四、饮食失宜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但饮食失宜或不洁或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发生之因,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

  (一)饮食不节

  1.过饥,则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久之则气血衰少而为病。气血不足,则抗病力降低,亦易继发它病。

  2.过饱,则摄食过量,脾胃运化无权,可导致宿食积滞,脾胃损伤,则可见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症。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1.饮食偏寒偏热 。2.饮食五味偏嗜。 3.食类偏嗜。

  细目五、劳逸失度

  (一)过度劳累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二)过度安逸 “久卧伤气”,过度安逸,则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

  细目六、痰饮

  (一)痰饮的概念

  痰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1.痰:又分有形与无形之痰。

  (1)有形之痰:指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以及瘰疬、痰核等。

  (2)无形之痰:则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不见形质的痰液,但可通过其所表现的症状而确定。

  2.饮:指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并因其不同的停留部位和不同症状而有不同名称。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

  (二)痰饮的形成

  1.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或七情内伤等,致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

  2.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则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障碍血行,引发多种病证。

  2.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作为继发**病因素,可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活动,而使水液代谢障碍加重,导致水湿不运,或水液不布,或水液停蓄。

  3.易于蒙蔽心神:

  痰浊为病,随气上逆,易于蒙蔽清窍,扰乱心神,导致心神活动失常,出现某些神志病证。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痰饮病邪,随气流行,内而脏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于某些部位而引发多种病证。由于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易于兼邪致病,故病证繁多、症状复杂,因而有“百病多由痰作崇”之说。

  细目七、瘀血

  (一)瘀血的概念

  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1.瘀血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2.瘀血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二)瘀血的形成 1.血出致瘀。2.气滞致瘀。3.因虚致瘀(即气虚或津亏致瘀)。4.血寒致瘀。5.血热致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1.易于阻滞气机,即“血瘀必气滞”。2.影响血脉循行。

  3.影响新血生成,故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且多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

  (1)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

  (2)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

  (3)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

  (4)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暗或有血块,或见崩漏;

  (5)瘀阻肢体末端,可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四)瘀血的病证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于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痛;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成瘕积,按之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血色多呈紫暗,并伴有血块;

  4.色紫暗:久瘀可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曲张等症;

  5.肌肤甲错,或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细目八、结石

  (一)结石的概念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结石较大者难以排出,故多留滞而致病。

  (二)结石的形成1.饮食不当。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4.体质差异。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3.易于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第十一单元 发病

  细目一、发病基本原理

  (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1.正气的基本概念: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2.邪气的基本概念: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1)外界所产生的某种致病因素:六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等

  (2)人体内所产生的某种致病因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1)正虚感邪;(2)正虚生邪。

  2.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无邪则一般不病;2.病邪影响病情和病位;3.在某些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亦能起主导作用。

  (四)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与发病 1.气候因素;2.地域因素;3.生活工作环境;4.社会环境。

  (二)体质与发病 1.决定发病的倾向性;2.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3.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三)精神状态与发病 精神状态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

  细目三、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

  (二)徐发: 又称缓发,即感邪后缓慢发病。此与致病因素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三)伏而后发: 多见于“伏气温病”,如“夏伤于暑,秋为痃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

  (四)继发: 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五)合病与并病: 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而出现病证。

  (六)复发: 1.机理: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更有诱因的作用。2.复发的基本特点、复发的主要类型、复发的诱因(包括重感致复、食复、劳复、药复、情志致复)等,应予重视。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7年环球网校临床/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课程报名
    ¥7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医学实践技能精讲班
    ¥3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VIP通关班
    ¥8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套餐班招生[送内部资料]
    ¥4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培训单科精讲班招生
    ¥9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