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文章内容

2017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第九单元经络

考试网   2017-03-19   【

  第九单元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督、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联系的作用

  别络——十二经脉及任、督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

  络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外连 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内属——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所属络者

  细目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1手之三阴,从脏走手;2手之三阳,从手走头;3足之三阳,从头走足;4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

  2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

  3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

  4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四肢部位:

  (1)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2)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3)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

  2头面部位 (1)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2)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3)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3躯干部位:

  (1)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

  (2)足三阳经:足阳明经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阳经行于后背、足少阳经行于身侧面;

  (3)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4)足三阴经则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和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手足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足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2相为表里的经脉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足少阴属肾络膀胱,足太阳属膀胱络肾等。

  3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并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内侧面之前、中、后顺序为太阴、厥阴、少阴;外侧面之前、中、后顺序为阳明、少阳、太阳。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由于此八条经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为奇经。

  (一)奇经八脉的特点 1无走向、分布或交接规律。2与脏腑无直接的相互络属关系。3没有表里关系。

  (二)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1)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总督诸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能通行上下而渗灌三阴三阳,带脉能约束躯干纵行诸经而沟通腰腹部之经脉。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

  (3)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

  1督脉的基本功能:

  (1)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循行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故能总督一身之阳经,又称“阳脉之海”。

  (2)督脉循行于脊里,上行人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故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联系。

  2任脉的基本功能:

  (1)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故能总任一身之阴经,又称“阴脉之海”。

  (2)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3冲脉的基本功能:

  (1)冲脉上行至头,下行至足,贯穿全身,为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

  (2)冲脉又称“血海”,与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

  4带脉的基本功能 约束纵行诸条经脉。

  5跷脉的基本功能:

  (1)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2)司眼睑的开合。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并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故有司眼险开合之功能。

  6维脉的基本功能 维系全身经脉。阳维能维系联络全身之阳经;阴维则维系联络全身之阴经

  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二)别络:

  别络,亦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共有十五条,即十二经别络、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若加上胃之大络,亦称十六别络。并分出细小络脉,即为“孙络”与“浮络”。

  (三)经筋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和关节的体系,并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四)皮部 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十二皮部,即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 1)脏腑与体表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2)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1)十二经脉各经都分别络属于一脏一腑。

  2)某些经脉还可联系多个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问的多种联系。

  (4)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1)十二正经阴阳表里相接,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

  2)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

  3)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

  2.运输渗灌作用 经络通行气血,可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即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如针刺的“得气”、“行气”现象即是经络感传的体现。

  4.调节机能平衡: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盛偏衰,即可运用针灸等治法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1)经络为病邪由表传里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外邪可通过经络从皮毛腠理而内传脏腑。如风寒袭表入里犯肺等。

  (2)经络亦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如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中,故肝病可犯胃、犯肺。

  2.指导疾病诊断

  (1)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以分经诊断疾病。如头痛,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头两侧,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项部,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头巅顶,则多与厥阴经有关。

  (2)在经络循行部位,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可有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条索状反应物,或局部皮肤出现某些形态变化,常有助于疾病的循经诊断。如肺病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3.指导疾病治疗

  (1)针灸、按摩,可在其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经络循行的远隔部位取穴。其经穴的选取,亦是根据病属何经,再进行“循经取穴”。

  (2)药物的治疗,亦以经络为通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而使药到病所,发挥治疗效应。如治头痛,属太阳经者可用羌活,属少阳经者可用柴胡,属阳明经者可用白芷,并可引导其他药物归入上述各经,以发挥治疗作用。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7年环球网校临床/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课程报名
    ¥7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医学实践技能精讲班
    ¥3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VIP通关班
    ¥8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套餐班招生[送内部资料]
    ¥4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培训单科精讲班招生
    ¥9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