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文章内容

2017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考试网   2017-03-17   【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1)木的特性——“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2)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相关事物的五行归属。

  (3)中医学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2)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2)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

  (1)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而有序的变化和发展。

  (2)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2.五行胜复:

  (1)是指五行之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2)是一种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

  1)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胜至则复,复已而胜,不复则害。”

  2)其效应是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可以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导致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2.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仍以木克土为例,则太过者即“木亢侮金”;不及者即“木虚土侮”。相乘与相侮,两者有所区别又有联系,故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四)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 (1)指五行中的某行异常,累及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2)成因:母行虚弱,引发子行亦不足,终至母子皆虚。

  2.子病及母:

  (1)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影响及母行,终至子母两行皆异常。

  (2)成因:

  1)子行亢盛,引发母行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

  2)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不足,终致子母俱虚。

  3)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导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以五行特性的类比和推演络绎,以五脏为中心,联系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别归属于五脏,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并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系统联系起来,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从而使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2)以五行相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如肾制约心,水克火。即肾水可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等。

  (3)以五行的制化和胜复来说明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应用于病理方面,主要在于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方面。

  3.根据相生传与相克传,以推断病情的轻浅或深重。故说:“邪挟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4.五行学说还用以阐释五脏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主要在于分析四诊所收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五行属性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以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并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1.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2.从出现他脏所主的色、脉来分析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3.从面部五色“主色”、“客色”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顺逆。4.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四)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运用五行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关系来说明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掌握了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以后,临**除针对有病脏器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其可能被传及的脏器,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控制其传变。如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3.确定治疗原则

  (1)根据相生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母和泻子,即所谓的“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2)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和扶弱,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

  4.制订治疗方法

  (1)药物疗法方面,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2)针灸疗法方面,例如依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关系,来进行选穴治疗等方法。

  (3)精神疗法方面,可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作用,来达到调节异常情志变化,恢复其正常的情志活动。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7年环球网校临床/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课程报名
    ¥7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医学实践技能精讲班
    ¥3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VIP通关班
    ¥8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套餐班招生[送内部资料]
    ¥4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培训单科精讲班招生
    ¥9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