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文章内容

2017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考试网   2017-03-16   【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1.阴阳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1)阴阳,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

  (2)阴阳,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阴阳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2.阴阳学说:

  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

  (2)是中医学的阴阳矛盾论。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的一面。

  2.其阴阳属性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其时间、地点等一定条件的变更而改变。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3)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1)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2)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2.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1)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调控作用。

  (2)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3)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均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1)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2)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3)故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1)“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2)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1.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1)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化生万物。

  (2)在人类,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2.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1)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故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2)表示事物属性的成分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并呈显象状态。而被寓涵于事物或现象内部不得显露的成分,所占比例较少,它虽不能代表事物的属性,但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3)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和纽带;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而阴阳的消长及转化,则是阴阳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四)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1.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2.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关系。

  (1)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或为阴长阳消,或为阳长阴消。

  (2)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即此长彼亦长,或此消彼亦消。

  3.阴阳消长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和形式。

  (1)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

  (2)在自然界可表现为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过程的协调而有序。

  (五)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对立双方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转化为阳。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或人体病证性质阳热或阴寒的变化。

  1.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故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发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则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2.“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生、化、极、变,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其中的“重”、“极”、“甚”,即是事物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

  (六)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阴阳自和:

  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调节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1)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运动和发展。

  (2)阴阳自和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3)阴阳自和是阴阳运动的深层次规律,因而可以揭示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

  2.阴阳平衡:

  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状态。通过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的消长和转化,从而使阴阳双方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1)阴阳的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即是说阴阳双方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常是稳定在正常限度之内,是动态的均势,而非绝对的静态平衡。

  (2)阴阳平衡的机制,是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

  (3)阴阳平衡的标志,在自然界即是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则是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和协调。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主要表现于脏腑形体分属阴阳和经络系统分属阴阳等方面。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1)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2)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3)阴阳学说还用以说明升降出入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协调平衡,以维持其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1.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2.阴阳学说用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诸如阴阳偏盛、阴阳偏衰,以及阴阳互损等。

  (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1.四诊所收集到的症状和体征,常用阴阳来进行分析。

  (1)望诊方面,以色泽分阴阳,则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2)切诊方面,以脉象分阴阳,则浮、数、洪、滑等属阳,沉、迟、细、涩等属阴。

  (3)闻诊方面,以语声分阴阳,则高亢洪亮者属阳,低微无力者属阴。

  (4)问诊方面,以寒热喜恶分阴阳,则喜寒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

  2.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1)阴阳可作为虚证之“目”。如对虚证的分类,除气虚、血虚外,还有阴虚、阳虚两类;

  (2)阴阳可作为脏腑辨证之“目:脏腑疾病的证候中,有阴虚、阳虚证,如心阴虚、心阳虚、肾阴虚、肾阳虚等。

  (3)外科病中的阴证、阳证,亦具有特殊的含义。

  (四)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调整阴阳,使之恢复或保持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指导养生

  根本原则是要求“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其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从而能够保持身体健康,益寿延年。

  2.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表现为邪气盛的实证。采用“泻其有余”(实则泻之)

  1)寒者热之——阴盛的实寒证。

  2)热者寒之——阳盛的实热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采用“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1)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

  2)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

  3.归纳药物性能

  (1)药性1)寒、凉属阴,热、温属阳。2)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2)药味:1)辛、甘、淡属阳;2)酸、苦、咸属阴。

  (3)升降浮沉:1)升浮之药。其性多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2)沉降之药,其性多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7年环球网校临床/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课程报名
    ¥7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医学实践技能精讲班
    ¥3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VIP通关班
    ¥80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培训套餐班招生[送内部资料]
    ¥480.00
  • 233网校2016年临床医师培训单科精讲班招生
    ¥9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