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 客观题卷一 >> 卷一模拟题 >> 2018年法考客观卷一试题及答案

2018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卷一试题及答案_第7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   2018-09-23   【

  61、甲乙共谋共同抢劫,以租车为名,骗丙女出车。在车上甲乙将丙绑住,拿走200元。然后,甲让乙找石头,用来将丙砸晕,以争取逃跑时间。乙去找时,甲将丙强奸,对此乙不知情。乙找回来后用石头将丙砸晕(重伤)。二人下车逃跑后,发现作案工具绳子忘在车上,甲让乙返回找,乙发现丙没死,便用石头砸死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B.致人重伤是甲乙共同抢劫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

  C.乙对甲的强奸罪不负责任

  D.甲对乙的故意杀人罪不负责任

  正确答案:ACD

  解析:A项,甲乙有抢劫犯罪的故意,以暴力手段实施了抢劫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B项,将人打成重伤是在抢劫完成后发生的,不是抢劫的暴力行为导致的,所以不构成抢劫罪致人重伤,而应单独定故意伤害罪(重伤),然后数罪并罚。C项,甲将丙强奸,构成强奸罪,但是乙不知情,在共同犯罪的范围内才负责,而对于强奸罪,乙不负责任。D项,甲对乙故意杀人不知情,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本题答案:ACD。

  62、某晚,甲蒙面拿钢管殴打仇人乙,致乙轻伤。乙误以为遇到劫匪,对甲说:“我给钱,别打我”,将钱包扔给了甲。甲一愣,拿着钱包就离开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甲构成故意伤害罪

  B.甲构成抢劫罪

  C.甲构成盗窃罪

  D.甲构成侵占罪

  正确答案:AD

  解析:甲殴打乙致乙轻伤,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构成故意伤害罪,甲不构成抢劫罪,因为没有以非法占有的目的,故A项正确、B项错误。后面取得钱包的行为也不构成抢劫罪,因为缺少抢劫罪的第一步,即实施暴力、胁迫等强制手段,乙给钱包的行为丧失了对钱包的占有,而甲占有该钱包,甲将自己占有的他人所有之物据为己有,构成侵占罪,故C项错误,D项正确。 本题答案:AD。

  63、甲看到乙手里拿着手机在走,上前将乙的手碰了一下,乙的手机掉地上,甲迅速捡起逃离(事实一)。第二天,甲又看到丙胸前挂着手机在走,上前一把扯下来,迅速逃离(事实二)。第三天,甲又看到丁拿着手机在打电话,上前扭着丁的手腕,夺过手机,迅速逃离(事实三)。第四天,甲看到地摊上戊在卖二手手机,说:“拿一个给看看!”戊递给甲一部手机。甲接过后迅速逃离(事实四)。第五天,甲与朋友吃饭,由于自己手机没电,借朋友的手机用,用完后发现该手机真不错,便拿着悄悄离席(事实五)。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事实一构成盗窃罪

  B.事实二、三构成抢劫罪

  C.事实四构成抢夺罪

  D.事实五构成盗窃罪

  正确答案:AD

  解析:A项正确,第一个事实构成盗窃罪。乙的手机虽然掉在地上但是仍然归乙占有,甲的行为对乙没有人身危险性,甲通过平和手段将乙的手机转移为自己占有,故甲构成盗窃罪。B项错误,第二个事实构成抢夺罪。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直接夺取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夺取手段对物有暴力,对人有一定的危险,非平和手段,构成抢夺罪。第三个事实构成抢劫罪。甲使用的夺取财物的手段暴力程度比第二个事实更高,达到了压制对方反抗的程度,使对方因为无法反抗而放弃财物,构成了抢劫罪。C项错误,第四个事实构成盗窃罪。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占有之物据为己有,所使用的手段比较平和,对人身没有暴力、胁迫的性质,构成盗窃罪。D项正确,第五个事实构成盗窃罪,理由同事实四类似,虽然朋友将手机借给甲,但手机仍为朋友在占有,甲将他人占有之物据为己有,构成盗窃罪。 本题答案:AD。

  64、下列情形构成诈骗罪的有(  )

  A.甲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件宝物,价值50万元,摊主不识货,1万元出售。甲隐瞒实际价值而购得

  B.乙在为王某鉴定珠宝时,明知价值50万元,故意鉴定为10万元,并提出欲以15万元购买。王某答应并出售

  C.丙在银行柜台取款时,柜台员不注意,多给丙1万元,丙看到后,故意默不作声而拿走

  D.丁在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时,柜台员错以为丁的账户内还有余款1万元,询问丁要不要取出。丁暗自窃喜,声称自己的卡丢失,请其将余款打入自己另一个卡中,柜台员照办

  正确答案:BD

  解析:A项,这是正常交易风险,甲无告知真相的义务。B项,乙是王某聘请的鉴定珠宝的人,有告知珠宝真实价值的义务,乙的欺骗行为使得王某陷入错误认识处分了财物遭受了财产损失,乙构成诈骗罪。C项,丙并没有欺骗行为,不构成诈骗罪。D项,虽然是柜台员先陷入了错误认识,但是丁的欺骗行为却使柜台员维持了错误认识处分了财物,造成财产损失,所以丁构成诈骗罪。 本题答案:BD。

  65、下列情形,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有(  )

  A.在火灾现场破坏消防器材,危害公共安全

  B.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危害公共安全

  C.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D.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

  正确答案:ACD

  解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除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由于本罪的罪状不明确,在认定时容易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所以成为考试重点,考生应该注意这块内容的复习。 A项,在火灾现场破坏消防器材,因为已经发生了火灾这种具体危险,破坏消防器材也就产生了具体危险,这种具体危险的程度与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具体危险具有相当性,构成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A项正确。B项,如果某种行为符合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应尽量认定为其他犯罪,不宜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B项中应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B项错误。C项和D项,根据司法解释,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和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可以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C项和D项正确。 本题答案:ACD。

  6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王某,将枪支用作借债质押物,质押给李某。李某将枪支藏在家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王某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B.李某为了自己使用,在山洞里非法堆放了3吨雷管。李某构成非法储存爆炸物罪

  C.田某身为警察,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

  D.吴某意图在军火库里盗窃枪支,偷出一个箱子,打开发现是几台电脑。吴某触犯盗窃枪支罪未遂和盗窃罪既遂,择一重罪论处

  正确答案:ABD

  解析:A项,根据司法解释,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将公务用枪用作借债质押物,使枪支处于非法持枪人的控制、使用之下,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以非法出借枪支罪论处,所以A项正确。另外,对接受者,构成犯罪的,以非法持有枪支罪论处。B项《刑法》第125条规定了非法储存爆炸物罪,该罪是行为犯,不要求有危害结果的发生就可构成犯罪。所谓非法储存,是指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私自收藏或存积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李某非法储存了3吨的爆炸物,构成非法储存爆炸物罪。C项,丢失枪支不报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田某虽然身为警察,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但是并未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不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D项,将盗窃枪支罪作为大前提推理,吴某构成该罪的未遂。将盗窃罪作为大前提推理,吴某客观上是盗窃普通财物的行为,主观上有盗窃枪支的故意,可以包容评价为盗窃普通财物的故意,构成盗窃罪既遂。因此吴某触犯盗窃枪支罪未遂和盗窃罪既遂,择一重罪论处。 本题答案:ABD。

  67、甲开车不慎撞死一人,也撞倒乙,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实际上乙当时没死,甲逃逸导致乙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事实一)。一个月后,甲开车不慎又撞死一人,也撞倒丙,误以为丙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将真正的尸体和“尸体(丙)”抱到树林里然后逃离。丙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事实二)。又一个月后,甲开车不慎又撞死一人,也撞倒丁,误以为丁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将真正尸体和“尸体(丁)”扔进池塘。丁实际上溺水身亡(事实三)。又一个月后,甲开车不慎又撞死一人,也撞倒戊,看到戊身受重伤,将戊抱至树林里然后逃离。戊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事实四)。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事实一,甲构成交通肇事罪,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

  B.事实二,甲构成交通肇事罪,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

  C.事实三,甲构成交通肇事罪,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

  D.事实四,甲构成交通肇事罪,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

  正确答案:AB

  解析:事实一,甲的逃逸导致乙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故甲构成交通肇事罪,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A项正确。事实二,甲构成交通肇事罪,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甲的逃逸导致丙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B项正确。事实三,甲构成交通肇事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此时已经不属于逃逸不救助这种不作为了。因此,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将甲将丁扔入池塘,致丁死亡的行为认定为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C项错误,事实四,甲构成交通肇事罪,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并罚。甲不慎撞死一人,构成交通肇事罪,之后将撞倒的戊遗弃,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多个行为导致多个结果,数罪并罚,D项错误。 本题答案:AB。

  68、夜晚,甲为报复老板,放火烧公司的仓库,已经点燃,但又后悔,欲中止,看到现场有个大水桶,匆忙间以为里面是水,提起往火上浇,不料水桶中是柴油,导致火势蔓延,酿成火灾,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甲因为已经点燃,所以放火罪已经既遂

  B.甲因为最终酿成火灾,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所以放火罪已经既遂

  C.甲构成放火罪中止

  D.甲构成失火罪

  正确答案:CD

  解析:放火罪的既遂标准不是点燃,而是造成严重实害结果。点燃只是着手。放火罪构成既遂,要求实害结果与放火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本案中,在放火行为与实害结果之间存在介入因素(浇柴油),根据介入因素三标准,放火行为与实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不构成放火罪既遂。由于放火罪已经着手实行,在实行阶段,共有3个犯罪形态,中止、未遂、既遂。排除既遂,只能在中止与未遂中选择。对此不可能选择未遂,因为未遂是指想继续犯罪,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无法得逞。因此,只能选择中止。甲浇汽油是过失行为,构成失火罪。对甲的放火罪中止与失火罪应当数罪并罚。 本题答案:CD

  6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甲用赝品欺骗他人财物,以诈骗罪论处

  B.乙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伪劣产品,同时触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和假冒注册商标罪,择一重罪论处

  C.丙生产、销售劣药,没有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但销售金额超过5万元,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论处

  D.丁为了杀乙,向乙开的饭店销售有毒的鸡肉,导致乙和顾客中毒死亡。对丁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正确答案:ABCD

  解析:A项,甲用赝品欺骗他人,以欺骗方法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基于错误认识交付财物,构成诈骗罪,A项正确。 B项,乙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乙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假冒的注册商标,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一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想象竞合择一重罪处罚,B项正确。 C项,生产销售劣药罪是实害犯,要求造成实害结果,才成立犯罪。而丙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构成该罪。但是劣药也是伪劣产品,且销售金额超过了5万元,所以构成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D项,为了杀乙,而向乙开的饭店销售有毒的鸡肉,导致顾客和乙中毒死亡。乙触犯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故意杀人罪,择一重罪论处,最终定故意杀人罪。 本题答案:ABCD。

  7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以使用为目的,伪造停止流通的货币并使用,以诈骗罪论处

  B.同时采取伪造和变造手段制作真伪拼凑货币的行为,以伪造货币罪论处

  C.购买假币后又使用,以购买假币罪论处

  D.既出售假币,又使用假币,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ABCD

  解析:A项,伪造货币罪是指没有货币发行权的人,非法制造假币,侵害货币信用的行为。伪造货币罪的货币不包括停止流通的货币。根据司法解释,伪造停止流通的货币并使用的,以诈骗罪论处,如果仅伪造而没有使用,属于诈骗罪的预备行为。故A项正确。B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条规定,同时采用伪造和变造手段,制造真伪拼凑货币的行为,依照《刑法》第170条的规定,以伪造货币罪定罪处罚。所以B项正确。C项,根据《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1款的规定:“行为人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的规定,以购买假币罪定罪,从重处罚。”可知,C项正确。D项,根据《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的规定,行为人出售、运输假币构成犯罪,同时有使用假币行为的,依照《刑法》第171条(出售假币罪)、第172条(使用假币罪)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所以D项正确。 本题答案:ABCD。

纠错评论责编:chenzhu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
  • 在线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