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自考 >> 自考真题 >> 法学类 >> 犯罪学(一)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_第3页

来源:考试网  [2007年11月1日]  【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的预防犯罪的措施有(     )
A.刑罚个别化
B.制定明确而通俗的法律
C.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
D.奖励美德
E.完善教育

32.犯罪现象的属性是(     )
A.悖逆性
B.文化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E.历史性

33.犯罪社会原因是决定个体犯罪的(     )
A.外部条件
B.内部条件
C.客观条件
D.主观条件
E.主客观综合条件

34.加罗法洛提出的“自然犯罪”包括(     )
A.杀人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重婚罪
E.交通肇事罪

35.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犯罪状况是(     )
A.常规性犯罪增加
B.反革命案件增加
C.统计上的犯罪数量不高
D.事实上的犯罪严重
E.成年人犯罪严重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犯罪中预防
3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8.文化
39.李斯特
40.观察法
41.群体性犯罪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学与刑事侦查学的区别。
43.简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关系。
44.简述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关于违法犯罪少年的家庭特点。
45.简述构建犯罪预防实践体系应注重的问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

47.根据“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的原理,从理论上试析犯罪原因。
首页 1 2 3 尾页
责编:adm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