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药师 >> 执业中药师 >> 考试辅导 >>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 2017年执业中药师《药学综合知识》精讲讲义: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2017年执业中药师《药学综合知识》精讲讲义: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来源:考试网  [ 2017年03月20日 ]  【
病因

病因

六淫

“六气”太过,形成“六淫”,六淫可转换:寒邪入里可化热,暑湿之邪时间太长可化燥。多首先侵犯肌肤,或从口鼻而入。

六淫

1.风为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面、阳经和肌表);

2.风邪善行而数

3.风为百病之长

 

阳邪

1. 寒为邪,易伤阳气”阴盛阳寒”.

2寒性凝滞,主痛“不通则痛”

3寒性收引“寒则气收”,无汗。

 

阴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夏天感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出汗后就伤津,中暑可昏。发热、口渴、心烦

3暑多夹湿。夏季湿度大,除发热外,还有四肢困倦

阳邪

湿

1.湿为阴邪,易阳遏气机,损伤阳气。常先困脾,出现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

 

阴邪

2湿性 ,指湿邪可见头痛如裹,周身困重,若留关节,则出现关节疼痛“湿痹”。 “浊“—秽浊,指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小便浑浊、白带

3.湿性粘滞:一湿邪致病多黍滞不爽,如排出物多滞涩而不畅。二、病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4。湿性趁下,易伤阴位,出现水肿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秋天感。

2.燥易伤肺。“肺喜润而恶燥”出现干咳、痰液胶黏难咯。

没阴阳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伤人,高热、心烦、神昏

2火易伤津耗气。致口干、大便便结

 

 

阳邪

3火热易生风动血。一、因火伤津使筋失滋养,引起“肝风内动”称“极热生风”,出现角弓反张;二、因火使血加速,出现出血现象

4火热易发肿疡:火热入血分聚于局部,腐化血肉,发用肿疮疡。

总结:

伤津:暑、燥、火伤阳气:寒、湿;伤津耗气:火、暑

    

 

 

 

疫疬

大头瘟、白喉、天花、霍乱、鼠疫等多从口鼻入侵。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七情

五志“怒喜思悲恐”加“忧惊”“内伤七情”

直接伤内脏

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思忧伤肺、悲恐伤肾,但又以心、脾、肝为多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神明,各种情志刺激都于心有关。

影响内脏气机

气机=气的运动。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但最先影响心脏功能。

饮食不调

过饥

气血不能补充致脏腑衰弱,二是正气不足,抵抗力不强

过饱

损伤脾胃,可致腐熟运化不及时致脘腹胀痛、厌食、泻五臭秽,多见于小儿。食之久滞可化热;伤于生冷可聚湿生痰;婴儿食滞可致疳积;久食肥厚味可化生内热和疮疡。

不洁

一是产生肠道寄生虫。二是中毒,腹泻腹痛、吐泻。

寒热偏嗜

多食寒热——可损伤胃阳气,使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多食温热——可损伤脾胃阴液,使肠胃积热,发生口渴、口臭、便秘等。

五味偏嗜

五行: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长期食用可致五脏偏盛偏衰,某些营养物质缺。

劳逸失常

过劳

劳力过度

耗气伤血,积劳成疾。表现少气乏力、神疲消瘦,自汗。

劳神过度

思虑太过,劳伤心脾。出现心悸、健忘、失眠,脾失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

房劳过度

性生活不节。肾精虚耗而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遗精、早泄、阳痿。

过逸

长期不从事劳动和运动。使脾胃之气减弱,气血生化不足,运行不畅。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臃肿发胖,动则心悸、气短、自汗。

  发病与病机

痰饮

概念与形成

痰饮都是水液代谢的局部或全身障碍所形成。

有形之痰饮

指可视之物,较大、黏稠的叫痰,以浓度小、较小的为饮。

无形之痰饮

指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如目眩、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但看不出有排出来的实质性痰饮。

分类

痰:寒、湿、燥、湿、风痰(无火);饮:痰饮、溢饮、支饮、悬饮(痰溢支悬)

痰证

痰滞在肺——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脉不利,胸闷心悸;  痰迷心窍——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可发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脘腹胀满;

痰留筋脉——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痰浊犯头——眩晕;      痰与气凝结于咽喉——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饮证

痰饮——饮留间,则肠鸣沥沥有声; 溢饮——饮溢肌肤,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 支饮——饮在胸膈,胸闷、咳喘,其形如肿;悬饮——饮在胸胁,胀满,咳唾引痛。

瘀血

概念与形成

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引起离经之血或阻于脏腑及其它部位的血液。

致病特点

瘀阻心——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胸痛、咯血;瘀阻胃肠——呕血、便血;瘀阻于肝——胸胁疼痛痞块;瘀血攻心——发狂;

瘀阻于胞宫——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瘀阻于肢体末端——脱骨疽:瘀阻于肌肤局部——局部肿痛

瘀血常见

特点

疼痛

多为刺痛,痛处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切诊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

肿块

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色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形成真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出血

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发病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物质包括精、气、血、津液。一是防御外邪;二是自我调节控制,自我修复。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邪气对疾病的生发生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病机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映。

临床常见于外感六淫的初期和中期。或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

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映。

临床多见于素体虚弱和疾病后期。

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转换

1由实转虚

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致病邪久留,损伤正气,由实转虚。

2由虚转实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或正虚而生水湿、痰饮致凝结阻滞使由虚转实。

3实中夹虚

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热炽盛,消灼津液而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出现以高热、烦渴欲饮、尿少便于等主要表现,就属于实中夹虚的病机变化。

4虚中夹湿

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如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即属此类。这是由于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泛溢肌肤所致。因为水湿之邪滞留于体内,故称之为实,但其邪实乃由脾虚不运所致,故其病理变化仍以虚为主,而邪实则居其次,就属于虚中夹实的病证。

特殊情况:疾病本质与症状不符的许多假象

“大实有赢状”—— 因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可导致真实假虚的现象

“至虚有盛候”—— 因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司导致真虚假实的现象

阴阳

失调

阴阳盛衰

阴阳偏盛

阳偏盛:阳胜则阴病”,即阳盛则耗伤阴液

阴偏盛:“阴胜则阳病”,即阴盛则伤耗阳气

阴阳偏衰

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虚热)的病理现象。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其中尤以肾阳;阴液不足,一般以肝肾之阴为主,尤其是肾阴。

阴阳互损

理论依据:阴阳的互根互用,阳虚则不能产生阴。阴损及阳——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在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产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其它脏腑不易产生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概念

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或阴和阳的一方极端虚弱,双方盛衰悬殊,盛者壅遏于内,将虚弱、不足的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理现象。

阴盛格阳

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其病变本质是阴寒内盛,临床除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外,又可见阳浮于外之症,如身热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应属真寒假热之证

阳盛格阴

指邪热过盛,临床除见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然出现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等假寒之象,应属真热假寒之证

阴阳亡失

阴阳突然大量亡失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临床表现多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亡阳阴盛故凉)

 

亡阴:是指机体由于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临床表现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黏(亡阴阳盛故热)

气血津液失调

气失调

气虚

脏腑气虚:分为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

真气虚:元气不足、宗气不足、营气不足、卫气不足如卫气郁滞于表,则为发热无汗、身体疼痛

气失常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选择题:气虚不是气机失调的原因(因为与气失常并列)

血失调

是指血不足(血虚)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的病理变化。包括血虚、出血、瘀血

津液失调

津液不足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预防

康复

1早期诊冶控制疾病的传变

(1)形神共养①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②养神重在调神护神。(2)调养气血阴阳①调养气血。②调养阴阳。 ③协调脏腑。④疏通经络。

123
责编:duoduo

报名通关必备

  • 姓名
  • 电话
  • 邮箱
在线题库
  • 医药考试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