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统考地区

省考地区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高中语文 >> 2019年高中教师资格证语文练习题(四)

2019年高中教师资格证语文练习题(四) 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9年01月28日 ]  【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作者巴金和“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巴老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更被誉为“20 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作品以及他伟大的灵魂都是学生要了解和学习的,故设计重点是理解巴老先生作为受害者却能率先站出来,直面这段惨淡荒唐的历史,拷问自己的灵魂,让学生瞻仰作者的人格魅力。而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了解,所以须花时间让学生认识这段历史,通过列举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吴晗、老舍、傅雷等人以及巴老先生自己在“文革”时期遭害的例子,让学生重点了解“文革”年代的疯狂、荒唐、人性沦丧、人人难以自保的惊心历史,以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从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狗?2.作者为什么要向一条小狗表示歉意?3.小狗之死到底是谁的罪过?4.作者表示歉意的深层含义(即文章主旨)是什么?待第四个问题明确后,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做适当拓展,包括:1.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事件。(这个例子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跪着的德国人永远比站着的日本人伟大——这就是忏悔、反省的人格魅力。)2.认识自己——忏悔意识与我(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懵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给别人带来过深深的伤害。古人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让我们袒露心声,做个勇敢真诚的人吧!)从课内到课外,从明确主旨到举例子理解主旨,从他人推及自己,真正理解作

  者的情感,并从作者这里得到一些真实而深刻的启示,引发学生长久的思考。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小狗包弟》一课设计的教学思路,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

  B.第二课时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展开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作者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

  C.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入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

  D.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

  12.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从第二段中,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

  (请一个学生朗读这段中烛之武的语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该生

  声音响亮,声调平静)

  生:他有才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

  师:对“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年轻时未被重用,受到了残酷的打击,心里长期积压着沉重的牢骚。

  师:是啊,才不尽其用,这么大的打击,让烛之武心里很是委屈,所以推辞了郑伯的请求。在

  回答中,他用了“也、犹、矣、也已”,使感情表达更为强烈。

  幻灯片显示资料文字:

  烛之武,考城人,年过七十,事郑国而为圉正(养马的官),三世不迁官……步履蹒跚。

  师:“圉正”是养马的官,当时作为三朝老臣的烛之武养马几十年,已经七十多岁。

  (学生们私下议论,感叹不已)

  师:请这位同学重新将刚才这段话再读一遍。(该生语速缓慢,声调低沉)

  (全班齐读一遍,感情表达很到位)

  师:烛之武最终还是丢掉私怨,去游说秦伯。对描写他出城的“夜”与“缒”两个字,你们是

  怎么理解的呢?

  生(众):被包围,很危险。

  师:这时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

  生(众):很勇敢,有爱国心。

  师:烛之武,年纪已七十多岁,还被绳子捆绑着从高高的城墙上放下,淹没于夜色,赶向敌营,这是怎样一颗勇敢与炽热的爱国心啊!

  以下选项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教学实录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分析烛之武形象特点”这一教学目标

  B.在完成语意理解的基础上,从重读字词切入,再结合人物的生平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思路抓住了文本特点,深入浅出

  C.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这段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借助语言还原事物本相的能力

  D.教师采用一读、二读、三读的方式,层层推进,指导学生慢慢地读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13.阅读《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 1:不是。

  生 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

  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不是用下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感悟意象与意境

  B.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鉴赏主体有较充分的思考权

  C.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D.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一句。

  师:这句台词的舞台说明中有“眼泪要涌出”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生 1:这说明侍萍旧情难忘,她希望周朴园能够认出她,,当周朴园要她“下去”时,她感到这

  辈子恐怕再也不能和周朴园相认了,所以泪要涌出。

  师:分析很到位。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

  (生默然)

  师:我们想象一下,三十年前,当他们处在热恋中时,侍萍会怎样称呼周朴园?

  生 2:喊他“少爷”。

  (很多学生附和)

  师:请注意,我说的是热恋中,而不是侍萍刚到周家时。同学们觉得,我老婆现在会不会这样

  喊我:“XXX 老师,你去把碗刷一下吧。”

  生(大笑):不会。

  师:当然不会,叫上我的身份职业多生疏啊。她会亲切地叫我“XXX”或“老公”。(生笑)回

  到刚才的问题上,三十年前,当他们处在热恋中时,侍萍会怎样称呼周朴园?

  生(齐答):朴园。

  师:对呀,以前叫“朴园”,现在叫“老爷”,反映了什么呢?

  生 3:他们曾经亲密的距离现在拉远了。

  师:说得好,但还可以更深入。我想起鲁迅的《故乡》里闰土似乎也喊了“我”一声“老爷”,谁能回忆一下“我”的感受?

  生 4(兴奋):好像是“我”打了一个寒噤,“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师:好一个“厚障壁”呀。文中,侍萍在早已认出周朴园的情况下,她依然执意地喊周朴园为

  “老爷”,你能悟出什么来吗?

  生 5:我感觉,侍萍执意地喊周朴园为“老爷”,是想执意地拉开与周朴园的距离,说明她心中对周朴园依然有怨恨。

  师:是啊,“眼泪要涌出”说明她旧情难忘希望被认出,一声“老爷”又说明她怨愤难平不希望被认出。她心中有大多的矛盾、无奈和苦楚。我们品读的这一句集中显现了侍萍在整个第一场中的复杂心理。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老爷”这个包含着丰富意蕴的词语大做文章,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

  B.找对语言点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两次引入相关经验或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体现了教师强调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教学意识

  C.“何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是铺垫性问题,打开了学生准确理解文中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巨大变化的原因大门

  D.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侍萍执意要拉开距离的怨愤心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了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一教学技巧

  15.阅读《雨巷》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们学习了这些词语,但更要懂得、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好,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到

  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抓住诗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一下诗人的感情基调呢?

  生:(学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书中找词语,陆续说出)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朗读出这样的感情基调呢?我们也应该用刚才同学们所总结出的

  孤独、忧郁、忧伤、彷徨这样的感情来读,要想读出这样的感觉,我们朗读的速度是应当快还是应

  当慢一些?

  生:慢一些。

  师:对!那么我们就跟着这样的感觉走,缓缓地读出作者内心的忧郁和惆怅吧!前两节诗我请

  两位同学来找找感觉,看谁的感觉更到位;两位学生评价,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读得好,或者你

  觉得哪个地方应当怎样处理会更好,你也试一试,

  生:(两位学生各读了一节诗,一学生举手评价)我觉得第二位同学读得稍微好一些,因为有感

  情,忧郁一些。

  师:你说他朗读的感情更加忧郁,能自己也读一读吗?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语境中学习词语符合认知心理的特点,有助于更准确理解文本

  B.诗歌教学注重朗读,有利于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C.课堂互动性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侧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判断

 查看更多试题内容请点击下载:

  【焚题库】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考前密训试题】

加入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648031666。教师资格考试报名 ,还能和考友一起学习交流!

责编:limingjuan2018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