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笔讲串讲 >> 管理类 >> 中国行政史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十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6年1月28日]  【

  地方督抚权力加强的原因:由于原满人地方官掌握的八旗、绿营已经衰朽,代之的是汉人的湘、淮军,他们掌握地方政权,又兼理军事,这不仅对清朝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突破,而且给晚清造成了深刻影响:1、首先,地方督抚职位由满人把持转变为汉人掌握;2、其次,行政权力下移到地方督抚;

  军机处加强保密制度的措施:1、加强封印管理;2、严防走漏消息;3、加强文书档案的管理;

  督办政务处和会议政务处在决策中的地位:督办政务处独立于军机处之外,地位十分重要,决策地位在军机处之上,预备立宪后,改为会议政务处,其职能进一步扩大,连一般政务规章也由其拟定。

  太后垂帘听政的决策体制和决策程序:1861.12.2建立。程序:各省及各军营奏报应请示皇帝的,均应先呈二宫皇太后披览;然后发议政王、军机大臣详议,提出处理意见;再交二宫皇太后裁决;两宫皇太后裁决后,由军机大臣按裁决意见拟旨;谕旨拟好后再交两宫皇太后审定;最后由军机处下发。“责任内阁”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形式:“责任内阁”是仿“责任内阁”并非真正的责任内阁,其地位仍然是皇帝的辅弼机构,其决策也只是秉承皇帝旨意的奉命决策。形式多采取会议形式。

  “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的措施主遇到的阻力:措施:1、任用维新派人士;2、对举办新政有力者予以奖励(湖南巡抚陈宝箴);3、对举办新政不力者加以指责;4、对掣肘新政的旧党予以打击。阻力:1、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慈禧和光绪决策权不统一;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锺麟借词推诿。

  “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的行政执行的新变化:1、中央各部实行专任之法,做到权责一致;2、加强各部尚书的行政权力;3、建立办公会议制度;4、行政执行逐步规范化、标准化。

  “责任内阁”成立后行政执行的变化:1、统一了事权;2、改变越级奏报的惯例;3、明确各部的自行处置权。《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和《审计院官制草案》的颁布时间:1906.9.

  《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的主要内容:1、改革都察院内部机构;2、简化监督程序;3、改革御史推荐办法。

  资政院、咨询局行政监督权的实现方式:通过议事权、咨询权和纠核权来实现的。

  弼德院行政监督的方式及其局限:方式:通过定期召开会议议事,民议之事由皇帝特旨咨询之事,议决后,由正副院长面奏皇帝,皇帝指示后,通报内阁及主管部门。弼德院只是起到咨询顾问的作用,而难以发挥制约行政机关的关系。

  清末职官分级及任用方式:分级:分特简、请简、奏补、委任四种官级:钦命官、内阁部院大臣、京卿以上各官为特简官,遇有缺出,直接由皇帝简任;各部院属三、四品官员为请简官,遇有缺出,由该院部院长官拟保3人,与总理大臣商量后,请皇帝简任;各部院五至七品官为奏补官,由部院大臣查明才智相当者,奏补皇帝补授;八九品人员为委任官,由主管人员量才而用。只须报内阁备案。

  废科举兴学堂的意义:1、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近代史人事行政管理方面的一次最重要的变革;2、新式学堂的兴起和大量选派留学生,培养了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促进了政府行政官员的知识结构的改善。

  清末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1、停止捐纳;2、裁汰幕僚书吏;3、职官分级。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xieji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