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模拟题 >> 河北语文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9年河北中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2)_第2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9年4月30日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藉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12

2013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呜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氏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

  7.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其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及人均到馆次数均低于美国。

  B.在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至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均逐年增加。

  C.2010年至2013年间,江西省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馆的拨款均高于市级馆,更高于省级馆。

  D.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但仍有超半数的居民从来没有去过。超过90%的中小城市甚至没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共图书馆应该以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成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

  B.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为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而在网上迅速“爆红”。

  C.许昌、天津的公共图书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虽然面孔不同,但都很受欢迎。

  D.滨海新区图书馆、许昌的智慧阅读空间,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

  9.你认为,要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请根据上述材料加以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拴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想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翰林缺学士,章惇①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邱事,其辞及雍②。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 ①章惇:时任宰相。②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B. 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C. 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D. 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B. 居丧,守孝。古代尊亲死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等活动,表示哀悼。

  C. 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

  D. 故事有多种含义,可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

  B. 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金,被他严词拒绝。

  C. 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

  D. 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5分)

  (2)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桃 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②,半里红欹宋玉墙③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代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文君酒:“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③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臣三年”之句。

  14.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漠漠香”中“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

  B. “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

  C. 颔联两句用典,用意在于写桃花给人的惊艳效果,其红艳的外表堪比美女。

  D. 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飘零即逝的冷落凄凉。

  15. 全诗借桃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6分)

  ①《观沧海》一诗中:“______,______。”描写了大海水波动荡、山道高耸突兀的情景。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20. 阅读下面材料,仿照上面内容,续写一段话,并写出整个故事带给你的启示。(6分)

  (1)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

  ——请放弃你的无效社交!

  (2)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砍柴人陪放羊人聊了一天,表面上他一无所获,但是砍柴人通过放羊人聊天,知道了哪个山的柴多,哪个山的路好走,哪个山布满荆棘,第二天收获多多回家了。

  ——沟通很重要。找对人聊天,少走弯路更重要!

  (3)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决定把他的羊跟你的柴交换,于是你有了羊,他也有了柴。

  ——等价交换,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天生我才必有用!

  (4)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 。

  —— 。

  (5)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 。

  —— 。

  所以, 。

  21.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每句2分,计6分)

  示例:苏武牧羊,持节出使,臣心一片“磁针石”,告诉我们要忠于祖国。

  材料:担当 法治 出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弃医从文 革故鼎新 有法可依 鞠躬尽瘁 规矩方圆 承前启后

  (1)

  (2)

  (3)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专题节目《平 语 近 人 》成为热播节目。节目中 总 书 记引用的古语、典故既是治国理政的经典,更是做人的素养。下面从中选择一些词语:见贤思齐、格物致知、厚德载物、业广惟勤、微慎、德才兼备、不忘初心、教以义方……在你看来,习 总 书 记 的这些用语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哪一种素养更重要,请从中选择两三个词语来表达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联系;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