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江苏高考 >>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考前限时训练3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考前限时训练3

中华考试网  2015-10-09  【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不同的人物用语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修养、职业特点、性格特征, ▲ ,尽显匠心。

  ⑵要想让“房地产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 ▲ 的事,简单通过限购和提高银行贷款额度的方式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⑶在南美洲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谈南美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 ▲ 话南美,权且充作南美洲的印象点滴吧。

  A.只言片语 一挥而就 走马观花 B.只言片语 一蹴而就 浮光掠影

  C.三言两语 一挥而就 走马观花 D.三言两语 一蹴而就 浮光掠影

  2.下列诗句与“物象归余清”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亭亭碧流暗 B.日入孤霞继

  C.林峦分夕丽 D.湖云尚明霁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如此高人雅士, ▲ 。一盏清茶在手,一卷古书在案,即可出则与山人野树对话,入则与心灵之音共赏。如此这般,即使身居闹市,心却依然自在。原来,静,是在心里,不是在山水间。

  ①坐闻蜂鸣蝶舞

  ②于是可以夜闻山泉叮咚

  ③立观云山雾海

  ④必是心中常怀一道山水

  ⑤晨沐雨露花香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①③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先生说得有道理,领教领教!

  B.拙作奉上,甚感惶恐,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非常感谢贵校师生对我的热情款待。

  D.认真阅读完你的文稿,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

  B.凡事不可能总不成功,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C.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就像古诗中说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如琢如磨。(《诗经·卫风》)

  ⑵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⑷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⑸天街小雨润如酥,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⑹ ▲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前赤壁赋》)

  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⑻历览前贤国与家, ▲ 。(李商隐《咏史》)

  三、文言文阅读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达:通达

  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凡:共

  C.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徒:仅仅

  D.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次:编次,编纂

  8.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分别能说明梅圣俞“穷而后工”的“穷”和“工”的一组是(3分)

  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②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③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④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⑥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之手,而且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B.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将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寄托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所以能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C.欧阳修认为,梅圣俞一直不得志,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上“穷而后工”,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但他到老也不得志,是非常可惜的。

  D.题目中的“诗集”是选取梅圣俞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欧阳修酷爱梅圣俞的诗作,所以就替这本诗集作序并把它保存起来。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4分)

  (2)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分)

  (3)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3分)

  四、作文

  1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个理论是无可辩驳的:人总有一天会死。但有一个理论是可以推翻的:人生只有一次。想要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大约需要七年,假设你能活到88岁,那么在11岁之后,你将有11次机会在某个领域拔得头筹。

  【用心积累】

  ●成语纠错:

  1.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像秋白同志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求全责备:责,要求;备,全。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句中把“责备”误解为批评指责。

  2.我学数学进步较快,而学语文却如逆水行舟,进步缓慢。

  逆水行舟:比喻不前进就要后退,没有前进缓慢的意思。

  4.只要你身临其境为我们想想,就会同情我们的处境,不会对我们这样求全责备了。

  身临其境:指亲身到了那个地方。句中应用“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只言片语:个别的词句;片段的话语。三言两语:很少的几句话。本句强调对人物语言的雕琢。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2.C 3.D如此高人雅士,必是心中常怀一道山水,于是可以夜闻山泉叮咚,晨沐雨露花香,坐闻蜂鸣蝶舞,立观云山雾海。

  4.D(“斧正”为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这里是交际用语使用不当) 5.B

  二、名句名篇默写

  6.⑴如切如磋 ⑵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⑷扪参历井仰胁息 ⑸草色遥看近却无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⑺赢得仓皇北顾 ⑻成由勤俭败由奢

  三、文言文阅读

  7.D 8.D

  9.(1)(既然)这样,那么不是诗歌能使人不得志,大概处在不得志的境地然后诗歌能

  写得精巧。(4分,“然则”、“穷”、“殆”、“工”各1分。)

  (2)然而当时不论贤能和愚笨的人,谈论诗歌的人一定向梅圣俞请教。(3分,“无”、

  “语”、“求之圣俞”的句法各1分。)

  (3)我曾经酷爱梅圣俞的诗歌,却担心不能完全得到它们。(“尝”“嗜”、“患”各1

  分)

  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四、作文

  11. 关于作文理解:材料由三句话组成,前两句是不同观点的组合,由“但”连接,意思侧重在“但”后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二句话。第三句话其实是用例子论证第二句的观点,这样自然可以得出该材料的核心立意:人生有若干次创造业绩(辉煌)的机会;从头再来,拼搏努力也能创造辉煌。放宽要求,如果考生将立意定为“人生可以有许多次机会”“人生处处有精彩”“失败不可怕,可以从头再来”“只要不放弃,终会成功”等也可。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