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贵州高考 >> 贵州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5贵州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9

2015贵州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9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5-05-22  【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创新,它注定是不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有明显的传统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痕迹,而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有过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具有根深蒂固的深远影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飞跃,必然要求在承包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创新要继续保持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实现经营权的平稳和适度集中,维护好集体所有制。

  ——吴江、张艳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

  材料二 1984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承包期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三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不变”与“变”。并说明“不变”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指出“变”的具体措施。

  答案 (1)方面:家庭分散经营,规模过小,农民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低,农业技术进步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基础设施难以建设,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

  (2)“不变”:土地所有制(公有制)保持不变或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不变”的原因: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家庭经营符合农业产业特点和现今农村生产力水平,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保持农村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

  “变”的具体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4.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烙下多届三中全会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材料二 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深化历程。

  (2)材料二、三显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举措发挥了推动作用?

  (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什么?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答案 (1)历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国有企业。

  (2)举措: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或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或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3)特征: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肯定权力下放(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重视经济规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12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