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20年高考历史基础试题及答案(9)

2020年高考历史基础试题及答案(9)_第3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  2019-09-17  【

  非选择题

  41(12 分)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 “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强有力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民国元年, 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 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 至 1919 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 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 “拿来”洋装》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3 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 “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2 分)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2 分)

  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 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 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2 分)

  42 (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监察官统称御史,最高长官 是御史大夫。唐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进一步完善。到了明代,朱元璋废除宰相,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特点是 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加强皇权,监察机构正是适应了这一趋势而不断地被强化。清初编纂的《钦定台规》明确说,监察机构是“天子耳目风纪 。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部派一名刺史在自己的监察区内进行巡察。明代在地方设十三道 ,配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再从他们中间选派巡按御史出 (按省划分) 巡地方。它的成功之处,就是用流动的方式把监察官与行政官的利 害关系割裂开来,保证监察官能够较好地履行职责。这个理论的创始 者是战国时的商鞅,他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意思是:虽然官员人数 很多,但他们担任同一类的职务,站在同一个立场上,让他们彼此监 督是不可能的,他们利害关系一致,容易互相包庇,就好比让马夫监 督马夫,行不通。假如马儿能够说话,就可以监督马夫,因为马儿与 马夫的利益是相矛盾的。

  --------------- 摘编自修晓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个基本特点》

  材料二 官员在一年的任期内要在公民大会上接受10 次信任投票,公民大会是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年满20 周岁的成年男性公民均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 次,其中包括10 次最高会议(kyria ekklesia)。会议固定的议题之一是对官员的任内表现进行审查,并投票表决其去留。“如果这种投票反对其中任何一个官吏,他便应在陪审法庭中受审,如有罪,则决定他的刑 罚或罚金,但是如果无罪,他即复职。”这种高频次的群众 监察成为“雅典民主制控制公职人员的最主要机制”

  ------- ----------摘编自张晓梅《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

  回答: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基本特征(6分,)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监督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7分)

  43.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人物评说】任选一道作答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材料二 有人指出: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戊戌变法核心人物和维新运动的领袖”;也有人认为:“一般历史学者……往往受制于改革或革命观点偏见,致使康在百日维新中的影响及康与光绪间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张,过高评价了康有为。”

  请回答:(1)材料一中“他们”面临的“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指什么?(4分)

  请举一例说明“他们”是如何“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的?(4分)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试从社会文明演进的角度评价康有为在这一时期的活动。(7分)

  选修【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詹天佑与他的小伙伴们生活、 学习在美国的家庭、 学校与社会环境中, 在系统地学习英语与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接触与逐步接受西方的各种社会知识、风俗习惯、 政治文化直至人生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 在不知不觉间, 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谈礼仪、 行为举止直至衣着打扮等, 都开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他们时常脱下长袍马褂, 换上西装革履; 他们爱好与积极参加西式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与传统礼仪越来越不感兴趣。

  ——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材料二 牛顿已经发现了一个能够通过数学被证明的基本宇宙定律, 这一定律既可适用于整个宇宙, 也可适用于最微观的物体……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以分解为少数简单而统一的有理性的人能够发现的定律。 随后人们就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运用于包括思想和知识在内的所有领域, 而不仅仅是物理领域。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其主要背景是什么?(4分)

  (2) 简要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5分)

  (3) 分别指出詹天佑和牛顿对本国或世界作出的贡献.(6分)

1234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