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人际关系心理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章节练习题:第五章_第4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3月27日]  【

  五、简答题

  1、简述印象形成过程的三个成分

  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行动者,认知的主体——知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

  (1)行动者。行动者是被形成印象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行动者的非言语线索,谈吐,举止方式,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态度、反映着个体特征的行为等,都为知觉者提供了形成印象的一定信息。

  (2)知觉者。由于人际印象是在知觉者头脑中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觉者的心理状态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知觉者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定势,过去与他人交往的实践经验,对行动者所具有的知识,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和个性,交往时的心境等都会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发挥种种不同的作用。

  (3)交往情景。交往的情景会对印象形成产生影响。由于行动者的行为线索发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因而它们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2、简述印象形成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印象形成的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1)一致性。对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与客观物体形成印象的过程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我们会形成有关他人的协调一致的印象。

  (2)评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常根据有效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方面,因为评估会影响对有关知觉对象的其他判断。

  (3)中心特质的作用。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质起着中心作用,另一些特质只起着边缘的作用。前者就称为中心特质。

  3、简述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1)累加模式。累加模式认为,知觉者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相加而得到的。

  (2)平均模式。 平均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的。

  (3)加权平均模式。这个模式认为每个特质对整体印象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其权重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对每一个特质乘上它的权重,再加以平均。

  4、简述印象管理的主要理论观点:

  (1)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由语言、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之后,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从而逐步学会了印象管理。

  (2)自我表现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社会情景相适应的形象,并确保从他人那里获得彼此都感到愉快和维护自我的评价。戈夫曼的自我表现论认为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3)亚历山大提出的情景认同论认为,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做情景认同。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5、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是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他人的影响。

  (1)情景因素。人际交往环境的性质影响了个体决定建立何种形象。

  (2)参照群体的认同。自我表现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参照群体的认同。研究发现,为了表现出宗教群体的形象,人们会忍受生理上的更多的痛苦。

  (3)其他人的影响。自我表现会受到同伴特质的影响,人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与自己喜欢的人的类似性。

  6、简述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自我表现。印象管理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显示了人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其次,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尤其是当别人对我们有所误解的时候,我们凭借印象管理,可以纠正这种误解。 第三,印象管理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更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使我们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中作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

  六、论述题

  1、论述印象形成过程是存在的效应和偏见。

  (1) 优先效应。 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因此,在对人的知觉中,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

  (2)新近效应。 新近效应,也称为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也与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熟悉程度有关。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初次接触,优先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彼此比较熟悉或已成为朋友,新近效应可能有更大的影响。

  (3)晕轮效应。 通常,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在实际生活中,“晕轮效应”常常使得人们对其他人产生偏见,如教师对“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偏见。所以,“晕轮效应”值得我们警觉。

  (4)定型。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它能强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定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心理疾病、癖好、毕业的学校等方面。

  (5)自我实现预言。所谓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关于这个现象的经典实验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做的实验。显然,在这个实验里,教师创造了一种他们期望找到的人,教师的期望以某种方式在学生身上得到了验证。

  2、结合实际论述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自我表现。有人认为印象管理是“墙头草”、“变色龙”、“伪君子“,认为人没有必要去控制他人对我们的印象。其实不然,印象管理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例如教师。在家里可能是妻子、母亲,而在单位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就必须有为人师表的样子。她不可能采取老师的角色对待家里人,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在进行着印象管理,而且我们会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影响我们的公开形象。印象管理显示了人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其次,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尤其是当别人对我们有所误解的时候,我们凭借印象管理,可以纠正这种误解。

  第三,印象管理能使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更快、更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使我们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作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

  但是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善于掩饰,善于见风使舵,以虚伪的面目欺骗人。这是对印象管理的消极运用。因此,需要明白印象管理无所谓好坏,好坏只是人们对印象管理的事实加上对于具体的人的具体行为进行评价的感情色彩而已。(可自己结合实际进行论述)

 

首页 1 2 3 4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