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学前心理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学前心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第4章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5月7日]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B 5.A 6.A 7.B 8.A 9.D 10.A 11.C

  12.D 13.B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适应:是指感觉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三、简答题

  1.答:(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2.答: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经历3个阶段:

  (1) 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答: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四、论述题

  答:人的感知觉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好这些规律,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1)适应现象,即人的感觉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比如,人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待久了,会毫无觉察。这是嗅觉适应。根据这一现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2)对比现象,即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比如,人的视觉存在同时对比现象,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比较暗一点,而放在黑色背景上显得亮一些。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颜色对比,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规律。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几种条件的影响。

  一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两者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比如,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教师要以绿树为背景。教师的板书、挂图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二是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因此,教师应当尽量多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象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三是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要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颜色。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

  四是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