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文章内容

2017中西医助理医师_药理学章节解析:第十七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_第2页

   2016-11-24 15:18:51   【

  第二节 强心苷类

  一. 体内过程

  根据药物的脂溶性高低排列顺序为洋地黄毒苷、地高辛、去乙酰毛花

  苷、毒毛花苷K

  1.吸收:洋地黄毒苷口服吸收稳定完全,生物利用度达90%-100%,口服后形成肝肠

  循环故作用持久。

  2.分布:强心苷类药与血浆蛋白结合比列不同。

  3.代谢转化

  洋地黄毒苷主要在肝转化代谢;地高辛的代谢有赖于肠道细菌的存在,一

  些抗菌药物对细菌产生抑制作用,减少了地高辛的代谢,可提高地高辛的

  血药浓度;毒毛花苷K、毛花苷C很少在体内代谢。

  4.排泄:强心苷代谢后或以原形经肾排泄。

  二. 药理作用及机制

  1.正性肌力作用:即加强心肌收缩性,提高最高张力和最大缩短速率,使心肌收缩有力而敏捷,增加心输出量。

  2.负性频率作用:直接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直接增强迷走神经的活性。即减慢窦性频率。中毒量则增强交感神经中枢及外周的作用。

  3.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使得心肌收缩力增加,耗氧增加,同时使得心脏容积缩小,室壁张力减小,耗氧降低,整体耗氧量减少。

  4.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有直接对心肌细胞和间接通过迷走神经等作用之分,也随剂量高低、不同心脏部位及病变情况而有不同。

  ⑴ 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心率(负性频率):

  通过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加速窦房结细胞的K+外流,增加最大舒张电位,使自律性降低。

  ⑵ 提高浦氏纤维的自律性(正性自律性):

  通过抑制浦氏纤维的Na+-K+-ATP酶,使胞内缺K+,减少最大舒张电位,导致自律性提高。是强心苷中毒引起心律失常的机制。

  ⑶ 减慢房室结传导性(负性传导):

  与增强迷走神经活性有关。

  ⑷ 缩短心房肌有效不应期:是迷走神经促K+外流所介导。

  5.对肾脏有利尿作用:

  ⑴增加肾血流量;

  ⑵抑制肾小管Na+-K+-ATP酶,减少对Na+的再吸收。

  6.心电图改变:

  强心苷的作用在心电图有明显地变化,治疗量即可出现T波压低、甚至倒置,ST段呈鱼钩状;P-R延长,P-P间隔延长。

  强心机制: 心肌收缩过程由三方面的因素决定,

  ⑴收缩蛋白及调节蛋白;

  ⑵物质代谢与能量供应;

  ⑶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物质Ca2+量。

  强心苷类药能选择性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即受体),抑制Na+-K+交换,促使Na+-Ca2+交换,使外Ca2+内流增加,胞内Ca2+量增加,又通过“以钙释钙”,促进内钙释放增加,胞内游离Ca2+增多,从而加强心肌收缩力。

  三. 临床应用

  1.CHF:凡是收缩功能障碍者,都可用强心苷,伴房颤者是最佳选择。

  ⑴对高血压病、轻度心瓣膜病、轻度先天心脏病所致者为最佳适应症。

  ⑵对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为相对适应症。

  ⑶对严重心瓣膜病、心包纤维化者为禁忌症。

  2.治疗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通过抑制房室结传导性,阻止心房过

  多冲动进入心室,产生保护心室作用。

  心房扑动:通过缩短心房肌不应期,将心房扑动

  转变为房颤,然后抑制房室结传导产生治疗作用。

  四.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较常见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应注意与心衰时胃肠道不适的区别。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疲乏、眩晕及黄、绿视症等视觉障碍。

  3.心脏毒性反应:是较严重的反应,可导致死亡。可见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为多见早见,致命的是心室纤维颤动。

  防治措施:

  停药、补钾,严重者可用苯妥英钠、利多卡因治疗;对危及生命的极严重中毒者宜用地高辛抗体Fab片段作静脉注射抢救。每80mg能拮抗1mg地高辛。

123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