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复习指导 >> 文章内容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医学伦理学》笔记:第一章_第2页

   2016-10-13 15:02:45   【

  第三节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医学伦理学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医德学阶段

  经验医学阶段

  医疗形式是个体形式

  医学伦理强调的是个体道德

  称为义务论和美德论

  (二)近代医学伦理学阶段

  以1803年托马斯.帕茨瓦尔(Thomas Percival)的《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认为“职业伦理学是‘人性的知识’与‘广泛的道德责任’之间的综合”。

  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伦理学专著是1932年宋国宾编著的《医学伦理学》。

  个体行医发展到集体行医

  医患关系复杂化、医医关系突出

  生物医学模式已经确立

  称为价值论和功利论

  1. 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1)琼森的观点 关于善的理论、

  关于义务的理论

  关于公益的理论

  (2)《医学中的道德问题》中的3种观点

  医生与病人关系中的道德问题;与生死有关的道德问题;社会规模的道德问题和医药资源的分配等道德问题

  (三)生命伦理学阶段

  以生命为中心,不仅关注医疗领域中的病人,而且还面向整个社会的人群,从生殖、生育、医疗卫生保健、公共卫生政策以及临终、死亡等引发的种种问题进行讨论。

  1971年,美国学者波特在《生命伦理学:通往未来的桥梁》一书中,首先使用了生命伦理学一词,他给生命伦理学的定义是“用生命科学来改善生命质量”,是“争取生存的科学”。

  1978年,美国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给生命伦理学下的定义更为人们接受,即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人类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

  生命伦理学兴起的背景:医学模式的转变 ;从义务论哲学到价值论哲学的转变;新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发展与卫生经济社会 ;卫生制度的改革

  二、市场经济下新医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传统医德观的审视

  1、“一心赴救”与“生命价值”

  2、“普同一等”与“适当区别”

  3、“博施济众”与“经济效益”

  4、“不谋私利”与“个人利益”

  (二)树立新的医德观

  人道主义观、人人健康观、“两个效益”观、公正平等观、竞争协作观、优质服务观、依法治医观

  三、医学职业精神的价值与构建

  (一)内涵

  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理想和信仰,包含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

  (二)作用与构建

  1、作用:导向与塑造、教育与规范、实践与创造

  2、构建: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制度建设与公共监督、体制改革和整治社会环境。

12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