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执业医师 >> 考试辅导 >>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七单元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第七单元

考试网   2018-03-21   【

  第七单元 月经病

月经病

一、概述

十四、经行感冒

二、月经先期

十五、经行身痛

三、月经后期

十六、经行泄泻

四、月经先后无定期

十七、经行浮肿

五、月经过多

十八、经行吐衄

六、月经过少

十九、经行口糜(助理不考)

七、经期延长

二十、经行风疹块(助理不考)

八、经间期出血

二十一、经行发热(助理不考)

九、崩漏

二十二、经行情志异常

十、闭经

二十三、绝经前后诸证

十一、痛经

二十四、经断复来(助理不考)

十二、经行乳房胀痛

二十五、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助理不考)

十三、经行头痛

  概述

概述

1.月经病的定义

2.月经病的病因病机

3.月经病的诊断

★★

4.月经病的辨证

★★

5.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

6.施治中应注意的问题

★★

  月经病的定义

  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分两类。一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的疾病;另一类是以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月经病的病因病机

  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

  月经病的诊断

  月经病的诊断多以四诊收集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以主要症状而命名。但应注意结合相关检查与有关疾病的鉴别,如月经后期、闭经等与生理性停经(如妊娠)相鉴别;经期延长、月经过多、崩漏等与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等引起的阴道出血症相鉴别;并要注意与发生在月经期间的内、外科病证相鉴别。同时要把握月经病与其他病的关系。

  月经病的辨证

  着重注意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经断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辨其脏腑、气血、经络的寒热虚实。临证时还要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一是重在治本调经。

  治本即是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和病机,调经是通过治疗使月经病恢复正常,即遵循《内经》“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等法以调治。

  二是分清先病和后病的论治原则。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除;若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

  三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血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症状缓解后,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以彻底治疗。调经诸法,又常以补肾扶脾为要。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说:“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治疗月经病又要顺应和掌握规律。

  一是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

  经期血室正开,宜和血调气,或引血归经,过寒过热、大辛大散之剂宜慎,以免滞血或动血;经后血海空虚,宜予调补,即经后勿滥攻;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即经前勿滥补。

  二是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的规律

  不同年龄的妇女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脏腑虚实各异,治疗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古代医家强调青春期少年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更年期或老年重治脾。

  三是掌握虚实补泻规律

  月经病虽然复杂,但可分虚实两大类论治,治疗虚证月经病多以补肾扶脾养血为主,治疗实证月经病多以疏肝理气活血为主。总之,月经病病变多种多样,病证虚实寒热错杂,临证治疗月经病应全面掌握其治疗原则、治法,顺应和掌握一些规律,灵活运用,才能获得调经最佳疗效。

  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

1.月经先期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鉴别诊断

★★

4.辨证论治

★★★

  月经先期的定义

  月经先期又称为“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其主症是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虚和血热;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约制。

  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气虚可分为脾气虚和肾气虚;血热分为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

  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出血时间

月经量

基础体温

月经先期

发生在经间期

经量正常或时多时少

由高温下降呈低温开始时出血

经间期出血

出血较月经量少

基础体温低温、高温交替时

  辨证论治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提前,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方药: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

  (2)阴虚血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两地汤。

  (3)肝郁血热证

  主要证候: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热,凉血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

  经来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首选方
  A.一贯煎
  B.清经散
  C.两地汤
  D.保阴煎
  E.加减一阴煎

  

【正确答案】C

  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

1.月经后期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3.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

★★

4.辨证论治

★★★

  月经后期的定义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既往亦有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一般认为需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青春期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围绝经期,周期时有延后,而无其他证候者,不作病论。

  病因病机

  主要发病机理是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

  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血虚、血寒、气滞和痰湿。

  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

  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未来,应首先排除妊娠。早孕者,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宫颈着色,子宫体增大、变软,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月经后期者则无以上表现,且以往多有月经失调病史。

  辨证论治

  1.肾虚证

  主要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

  主要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

  3.血寒证

  (1)虚寒证

  主要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

  (2)实寒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或面色青白;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或精神抑郁,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理气行滞调经。

  方药:乌药汤。

  5.痰湿证

  主要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黏,头晕体胖,心悸气短,脘闷恶心,带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芎归二陈汤。

  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便溏,舌淡,脉细弱,方选
  A.小建中汤
  B.大补元煎
  C.艾附暖宫丸
  D.归肾丸
  E.右归丸

  

【正确答案】C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

1.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

2.病因病机

3.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

  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等,是指月经周期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

  病因病机

  主要机理是冲任气血不调,血海蓄溢失常。其分型有肾虚、肝郁和脾虚。

  鉴别诊断

鉴别

月经周期

特征

月经先后不定期

或前或后,但在1~2周波动

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崩漏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

周期、经期、经量均异常

  辨证论治

  1.肝郁证

  主要证候: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

  2.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黯,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肾调经。

  方药:固阴煎。

  3.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先或后,量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缓。

  治法: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归脾汤。

  下列不属肾虚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主要证候是
  A.小腹冷痛拒按
  B.月经量少色淡
  C.头晕腰酸如折
  D.舌质淡脉沉弱
  E.经行或先或后

  

【正确答案】A

  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

1.月经过多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月经过多的定义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又称“经水过多”。一般认为月经量以30~80ml为适宜,超过100ml为月经过多。

  本病可与周期、经期异常并发,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经期延长伴量多,尤以前者为多见。西医学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及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可参考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1.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紫黯,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某女,近1年经量明显增多,或持续难净,色紫暗,有块,腹痛拒按。舌暗,脉细涩。现正值经期第3天,最佳方选
  A.桃红四物汤
  B.失笑散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
  C.生化汤合芍药甘草汤
  D.血府逐瘀汤加延胡索
  E.通窍活血汤

  

【正确答案】B

  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

1.月经过少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月经过少与激经的鉴别

★★

4.辨证论治

★★★

  月经过少的定义

  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等,其主症为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西医学中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计划生育手术后导致的月经过少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月经过少与激经的鉴别

  激经是受孕早期,月经仍按月来潮,血量少,无损胎儿发育,可伴有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胚芽或胎心搏动等。

  辨证论治

  1.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量素少或渐少,色黯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来血量渐少,或点滴即净,色淡,质稀;或伴小腹空坠,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

  治法:养血益气调经。

  方药: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涩少,色紫黯,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多黏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患者,女,28岁。近2年月经量渐减,现点滴即止,胸闷呕恶,带下量多,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滑。其诊断是
  A.月经过少血瘀证    B.带下病脾虚证
  C.月经过少痰湿证    D.月经过少阴虚证
  E.月经过少血虚证

  

【正确答案】C

  经期延长

经期延长

1.经期延长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期延长的定义

  经期延长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等,其主症为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西医学之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萎缩不全、盆腔炎等疾病及计划生育手术后引起的经期延长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1.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方药: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2.虚热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质稠;咽干口燥,或见潮热颧红,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某女,月经周期为33~35天,经来淋漓至14天始净,诊断是
  A.漏下
  B.经漏
  C.经期延长
  D.月经后期
  E.月经过多

  

【正确答案】C

  经间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

1.经间期出血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3.鉴别诊断

★★

4.辨证论治

★★★

  经间期出血的定义

  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西医学排卵期出血可参照本病治疗,若出血量增多,出血期延长、失治误治则常可发展为崩漏。

  病因病机

  经间期是继经后期由阴转阳、由虚至盛之时期;月经的来潮,标志着前一周期的结束,新的周期开始,排泄月经后,血海空虚,阴精不足,随着月经周期阴阳消长,阴血渐增,精血充盛,阴长至重,此时精化为气,阴转为阳,氤氲之状萌发“的候”(排卵)到来,这是月经周期中一次重要的转化。若体内阴阳调节功能正常者,自可适应此种变化,无特殊证候。若肾阴不足,或脾气虚弱,或湿热内蕴,或瘀阻胞络,当阳气内动之时,阴阳转化不协调,阴络易伤,损及冲任,血海固藏失职,血溢于外,酿成经间期出血。

  鉴别诊断

  1.经间期出血同月经先期鉴别

  月经先期的出血时间非经间期,个别也有恰在经间期这一时间段出现周期提前,经量正常或时多时少,基础体温由高温下降呈低温开始时出血;而经间期出血较月经量少,出血时间规律地发生于基础体温低高温交替时。

  2.经间期出血同月经过少鉴别 月经过少周期尚正常,仅量少,甚或点滴而下;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两次月经的中间时期。

  3.经间期出血同赤带鉴别 赤带排出无周期性,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可有接触性出血史,妇科检查常见宫颈糜烂、赘生物或子宫、附件区压痛明显;经间期出血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2~3天可自行停止。

  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少量出血或稍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腰酸,夜寐不宁,五心烦热,便艰尿黄;舌体偏小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2.脾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方药:归脾汤。

  3.湿热证

  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出血量稍多,色深红,质黏腻,无血块。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烦躁,口苦咽干,纳呆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或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方药: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少不一,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胸闷烦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细弦。

  治法:化瘀止血。

  方药:逐瘀止血汤。

  某女主述:每半月“行经”1次,呈一次量较多,一次量较少交替,量多一次行经5天,经净1周后又阴道少量出血,色红质黏稠,如经如带,淋漓2,3天即净,考虑诊断为
  A.赤白带     B.月经先期
  C.月经过少    D.经漏
  E.经间期出血

  

【正确答案】E

  崩漏

崩漏

1.崩漏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诊断与鉴别诊断

★★

4.崩漏的治疗原则及塞流、澄源、复旧的含义

★★★

5.急症处理及辨证论治

★★★

6.崩漏血止后的治疗

★★

7.预防与调护

  崩漏的定义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本病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是因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调,可导致不孕症。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不固的常见原因有肾虚、脾虚、血热和血瘀。

  肾虚 → 封藏失司

  脾虚 → 统摄无权

  血热 → 热伤冲任 冲任不固 → 经血失约,子宫藏泄失常→ 崩漏

  血瘀 → 瘀血内阻

  崩漏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史 注意患者的年龄及月经史,尤需询问以往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有无异常,有无崩漏史,有无口服避孕药或其他激素,有无宫内节育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等。此外,还要询问有无内科出血病史。

  2.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或数月断续不休;亦有停闭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3.检查

  (1)妇科检查 应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如发现子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应按该病论治。

  (2)辅助检查 主要是排除生殖器肿瘤、炎症或全身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的阴道出血,可根据病情需要选做B超、MRI、宫腔镜检查,或诊断性刮宫、基础体温测定等。

  (二)鉴别诊断

  崩漏应与月经不调、经间期出血、赤带、胎产出血、生殖器炎症、肿瘤出血、外阴阴道外伤性出血以及血性内科疾病相鉴别。

  1.崩漏同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鉴别 月经先期是周期缩短,月经过多是经量过多如崩,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长似漏。这种周期、经期、经量的各自改变与崩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同时严重失调易混淆,但上述各病各自有一定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可作鉴别。

  2.崩漏同月经先后无定期鉴别 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是周期或先或后,但多在1~2周内波动,即提前或推后7天以上2周以内,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3.崩漏同经间期出血鉴别 崩漏与经间期出血都是非时而下,但经间期出血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颇有规律,且出血时间仅2~3天,不超过7天左右自然停止。而崩漏是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出血不能自止。

  4.崩漏同赤带鉴别 赤带与漏下的鉴别要询问病史和进行检查,赤带以带中有血丝为特点,月经正常。

  5.崩漏同胎产出血鉴别 崩漏应与妊娠早期的出血性疾病如胎漏、胎动不安,尤其是异位妊娠相鉴别,询问病史、做妊娠试验和B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产后病出血尤以恶露不绝为多见,可询问病史,从发病来看,时间恶露不绝发生在产后可作鉴别。

  6.崩漏同生殖器肿瘤出血鉴别 生殖器肿瘤出血临床可表现如崩似漏的阴道出血,必须通过妇科检查或结合B超、MRI检查或诊断性刮宫才可明确诊断以鉴别。

  7.崩漏同生殖系炎症如宫颈息肉、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鉴别 生殖系炎症其临床常表现如漏下不止。可通过妇科检查或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以助鉴别。

  8.崩漏同外阴外伤出血鉴别 外阴阴道外伤性出血一般有诸如跌仆损伤、暴力性交等病史,询问病史和妇科检查后可鉴别。

  9.崩漏同内科血液病鉴别 内科出血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在阴道出血期可由原发内科血液病导致血量过多,甚则暴下如注,或淋漓不尽。通过血液分析、凝血因子检查或骨髓细胞分析不难鉴别。

  崩漏治疗原则及塞流、澄源、复旧的含义

  1.治疗原则 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塞流、澄源、复旧的含义

  (1)塞流 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方法参见急症处理。

  (2)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切忌不问缘由,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或专事炭涩,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3)复旧 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治法或补肾,或扶脾,或疏肝。

  治崩三法,各不相同,但又不可截然分开,临证中必须灵活运用。塞流须澄源,澄源当固本,复旧要求因。三法互为前提,相互为用,各有侧重,但均贯穿辨证求因精神。具体论治崩漏,应当分清出血期和止血后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

  急症处理和辨证论治

  (一)急症处理

  崩漏属血证、急症。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崩,以防厥脱,视病情及条件可选择下列方法及方药。

  1.补气摄血止崩 暴崩下血,“留得一分血,便是留得一分气”,“气者,人之根本也”。补气摄血止崩最常用。方选独参汤或丽参注射液,高丽参10g,水煎服;或丽参注射液10ml,加入50%葡萄糖液40ml,静脉推注;或丽参注射液20~3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点滴。

  2.温阳止崩 若出现阴损及阳,血无气护时,症见血崩如注,动则大下,卧不减势,神志昏沉,头仰则晕,胸闷泛恶,四肢湿冷,脉芤或脉微欲绝,血压下降。病情已陷入阴竭阳亡危象,急需中西医结合抢救。中药宜回阳救逆,温阳止崩,急投参附汤,煎服。亦可选六味回阳汤,原方治中寒或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3.滋阴固气止崩 使气固阴复血止。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点滴。煎剂方选生脉二至止血汤。

  4.祛瘀止崩

  使瘀祛血止,用于瘀血瘀阻血海,子宫泻而不藏,下血如注。

  (1)田七末3~6g,温开水冲服。

  (2)云南白药1支,温开水冲服。

  (3)宫血宁胶囊,每次2粒,日3次,温开水送服。此胶囊为单味重楼(七叶一枝花)研制而成。

  5.针灸止血 艾灸百会穴、大敦穴(双)、隐白穴(双)。

  6.西药或手术止血 主要是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或激素止血(见功血)。对于顽固性崩漏,不论中年或更年期妇女,务必诊刮送病理检查,及早排除子宫内膜腺癌,以免贻误病情。

  辨证论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面色□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

  (1)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多见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淋,由淋而崩反复发作,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面色晦黯,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面色晦黯,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眼眶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右归丸加党参、黄芪、田七。

  (3)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漓累月不止,或停闭数月后又突然暴崩下血,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证

  (1)虚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上下相资汤。

  (2)实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黯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崩漏血止后的治疗

  崩漏止血后的治疗是治愈崩漏的关键,但临证中个体化治疗要求较高。对青春期患者,有两种治疗目标:一是调整月经周期,并建立排卵功能以防复发;二是调整月经周期,不强调有排卵。因青春期非生殖最佳年龄,可让机体在自然状态下逐渐去健全排卵功能;对生育期患者,多因崩漏而导致不孕,故治疗要解决调经种子的问题;至于更年期患者,主要是解决因崩漏导致的体虚贫血、防止复发及预防恶性病变。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如下几种。

  1.辨证论治 寒热虚实均可导致崩漏,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以复旧。可参照出血期各证型辨证论治,但应去除各方中的止血药。

  2.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对青春期、生育期患者的复旧目标,主要是调整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殖轴,以达到调整月经周期或同时建立排卵功能。常可采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分别按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行经期设计,以补肾为主的促卵泡汤、促排卵汤、促黄体汤、调经活血汤进行序贯治疗,一般连用3个月经周期以上,可望恢复或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有的可建立或恢复排卵功能,经调子嗣而病愈。

  3.先补后攻法 根据月经产生的机理,同样以补肾为主,多从止血后开始以滋肾填精,养血调经为主,常选左归丸或归肾丸、定经汤等先补3周左右,第4周在子宫蓄经渐盈的基础上改用攻法,即活血化瘀通经,多选桃红四物汤加香附、枳壳、益母草、川牛膝。这是传统的调经法。同样可达到调整月经周期或促进排卵的治疗目的。

  4.健脾补血法 主要运用于更年期崩漏患者,尽快消除因崩漏造成的贫血和虚弱症状。可选大补元煎或人参养荣汤。

  5.手术治疗 对于生育期和更年期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崩漏,或已经诊刮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提示有恶变倾向者,宜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分别选择诊刮术、宫内膜切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

  6.促绝经法 对于年龄超过55周岁仍未绝经,崩漏反复发作又无须手术者,可选用中药或西药促其绝经。

  某女,月经周期先后不定,量多如注,持续10余天不净,婚后1年半,未避孕未孕,可诊断为
  A.不孕症
  B.崩漏
  C.月经过多
  D.经期延长
  E.月经先后无定期

  

【正确答案】B

  闭经

闭经

1.闭经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闭经的诊断

★★

4.鉴别诊断

5.闭经的治疗原则

★★

6.辨证论治

★★★

  闭经的定义

  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对先天性生殖器官缺如,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而无月经者,因非药物所能奏效,不属闭经讨论范畴。

  病因病机

  闭经的诊断

  1.病史 了解停经前月经情况,如月经初潮、周期、经期、经量、色质等情况。停经前有无诱因,如精神刺激、学习紧张、环境改变、药物(避孕药、镇静药、激素、减肥药)影响、近期分娩、宫腔手术及疾病史;经闭时间,经闭后出现症状。原发闭经需了解生长发育情况,幼年时健康情况,曾否患过某些急慢性疾病,其母在妊娠过程中情况,同胞姐妹月经情况等。

  2.临床表现

  女子已逾16周岁未有月经初潮;或月经初潮1年余,或已建立月经周期后,现停经已达6个月以上。同时应注意有无周期性下腹胀痛、头痛及视觉障碍,有无溢乳、厌食、恶心等,有无体重变化(增加或减轻)、畏寒或潮红或阴道干涩等症状。

  3.检查

  (1)全身检查 观察患者体质、发育、营养状况,全身毛发分布,第二性征发育情况。

  (2)妇科检查 了解外阴、子宫、卵巢发育情况,有无缺失、畸形和肿块。对原发性闭经者尤需注意外阴发育情况,处女膜有无闭锁,有无阴道、子宫、卵巢缺如。

  (3)辅助检查 西医学认为闭经只是一种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临床根据病情选择必要检查以寻找闭经的原因。

  常用的辅助检查如下:

  1)基础体温(BBT)、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宫颈黏液结晶检查:此三种检查均间接了解卵巢功能。BBT变化可显示卵巢有无排卵,闭经者BBT单相,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及宫颈黏液结晶检查无周期变化。

  2)血清性激素测定:

  包括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激素)、E2(雌二醇)、P(孕酮)、T(睾酮)、PRL(催乳激素)等。通过以上性激素测定可协助判断闭经内分泌原因。

  3)B超检查:可排除先天性无子宫、子宫发育不良或无卵巢所致闭经。

  4)头颅蝶鞍摄片或CT、MRI检查:以排除垂体肿瘤致闭经。

  5)内窥镜检查、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子宫内膜及宫腔情况,以排除宫腔粘连所致闭经。腹腔镜检查加病理活检可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不敏感综合征。

  6)诊断性刮宫:可了解性激素分泌情况、子宫颈与宫腔有无粘连、子宫内膜有无结核。通过以上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和属何类闭经。

  鉴别诊断

  对于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绝经前后的月经停闭不行,或月经初潮后1年内月经不行,又无其他不适者,均属于生理性闭经,需要注意鉴别。

  闭经同少女停经鉴别 少女青春期前第二性征未发育出现闭经,或者月经初潮后,有一段时间月经停闭,这是正常现象。因此时正常性周期尚未建立,但绝大部分可在1年内建立,一般无需治疗。闭经是月经周期已建立而出现的月经停闭6个月以上。

  闭经同妊娠期停经鉴别 闭经为生育妇女月经停闭达6个月以上者,妊娠期月经停闭,可伴有厌食、择食、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乳头着色、乳房增大等妊娠体征。妇科检查宫颈着色、质软,子宫增大,质软、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宫腔内见胚芽,甚至胚胎或胎儿。闭经者停经前大部分有月经紊乱,继而闭经,无妊娠反应和其他妊娠变化。

  闭经同哺乳期停经鉴别 产妇分娩后进行哺乳,月经持续停闭不行,属于正常的生理性闭经,停止哺乳后月经一般可以恢复正常。

  闭经同围绝经前停经鉴别 患者停经年龄已进入围绝经期,月经或正常或紊乱,继而闭经,可伴有面部烘热汗出、心烦心悸失眠、心神不宁等围绝经期症状。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稍小,血清性激素可出现围绝经期变化。

  此外还需与避年、暗经鉴别。前者指月经一年一行无不适,不影响生育,后者指终身不行经,但能生育也无不适。避年和暗经均为极少见的月经特殊生理现象。

  闭经的治疗原则

  闭经的治疗原则应根据病证,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通过补益之法,使气血恢复,脏腑平衡,血海充盛,则经自行。若因病而致经闭,又当先治原发疾病,待病愈则经可复行;经仍未复潮者,再辨证治之。

  辨证论治

  一般而论,年逾16岁尚未行经,或月经初潮偏迟,虽已行经而月经逐渐稀发,经量少,色淡质薄,渐致停经;身体发育欠佳,尤其是第二性征发育不良,或体质纤弱,久病大病后,有失血史、手术史及伴腰酸腿软、头昏眼花、面色萎黄、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舌淡,脉弱者,多属虚证;若平素月经尚正常而骤然月经停闭,伴情志不舒,或经期冒雨涉水,过食生冷之品,或形体肥胖,胸胁胀痛,满闷,脉弦有力者,多属实证。

  治疗闭经用药时不可过用辛温香燥之剂,因为辛温香燥有劫津伤阴之弊,即使应用也需配以养血和阴之品,使气顺血和,则病自愈。用补药应使其补而不腻,应补中有行,以利气血化生。特别需指出闭经治疗目的不是单纯月经来潮,见经行即停药,而是恢复或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或正常连续自主有排卵月经。一般应以3个正常月经周期为准。

  1.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延迟、量少、色淡红、质薄,渐至经闭不行;神疲肢倦,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沉缓或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调经。

  方药: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证

  主要证候:年逾16岁尚未行经,或月经初潮偏迟,时有月经停闭,或月经周期建立后,由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减少渐至月经停闭;或体质虚弱,全身发育欠佳,第二性征发育不良,或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倦怠乏力,夜尿频多;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色红质稠,渐至月经停闭不行;五心烦热,颧红唇干,盗汗甚至骨蒸劳热,干咳或咳嗽唾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不行,胸胁、乳房胀痛,精神抑郁,少腹胀痛拒按,烦躁易怒;舌紫黯,有瘀点,脉沉弦而涩。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方药: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证

  主要证候:月经延后、经量少、色淡质黏腻,渐至月经停闭;伴形体肥胖,胸闷泛恶,神疲倦怠,纳少,痰多,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6.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数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缓,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患者,女,38岁,已婚。近几年形体渐胖,胸闷呕恶,倦怠乏力,月经停闭半年,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滑。尿妊娠试验阴性。治疗宜选用
  A.血府逐瘀汤    B.苍附导痰丸
  C.参苓白术散    D.开郁二陈汤
  E.香砂六君子汤

  

【正确答案】B

  痛经

痛经

1.痛经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要点

★★★

4.痛经发作时的急症处理

★★

5.辨证论治

★★★

6.预防与调护

  痛经的定义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又称“经行腹痛”。

  西医妇产科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属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病因病机

  辨证要点

  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辨虚实寒热。一般而言,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多属虚。辨痛之部位以察病位在肝在肾,在气在血,如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小腹是子宫所居之地,其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若痛及腰脊多属病在肾。

  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隐痛、(疒亏)痛、坠痛、喜揉喜按属虚;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属实。灼痛得热反剧属热,绞痛、冷痛得热减轻属寒。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属血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属气滞等。此为辨证之大要,临证需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及素体情况和病史综合分析。

  痛经发作时的急症处理

  痛经发作时,可选择下述治法、方药以缓急止痛。

  1.针灸 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

  (1)实证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主穴:三阴交、中极;配穴: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2)虚证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2.田七痛经胶囊

  蒲黄0.275g,醋炒五灵脂、田七末、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各0.3g,木香0.2g,冰片0.025g。每小瓶2g药粉或每1g药粉分装胶囊3粒。日服3次,每服2g。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4.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黯,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方药: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6.阳虚内寒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润,脉沉。

  治法: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某女,经行第1天,小腹冷痛拒按,经行不畅,色黑有块,畏冷身疼,舌苔白腻,脉沉紧。为在方药中加强止痛之力,应选择哪组药物
  A.木香、三七粉    B.艾叶、台乌药
  C.蒲黄、五灵脂    D.赤芍、川楝子
  E.香附、延胡索

  

【正确答案】B

  经行乳房胀痛

经行乳房胀痛

1.经行乳房胀痛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

  经行乳房胀痛的定义

  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称“经行乳房胀痛”。

  病因病机

  常见的病因病机是肝气郁结,不通则痛;肝肾亏虚,不荣则痛,或者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聚而成痰,冲气夹痰湿阻络,乳络不畅,遂做乳房胀痛或痒痛。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行乳房胀满疼痛,或乳头痒痛,甚则痛不可触衣。经行不畅,血色黯红,小腹胀痛;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通络。

  方药: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2.肝肾亏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两乳作胀作痛,乳房按之柔软无块,月经量少,色淡;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淡或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方药: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

  3.胃虚痰滞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痛甚不可触衣,胸闷痰多,食少纳呆,平素带下量多,色白稠黏,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腻,脉缓滑。

  治法: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方药: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

  经行头痛

经行头痛

1.经行头痛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头痛的定义

  每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称为“经行头痛”。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1.肝火证

  主要证候:经行头痛,甚或颠顶掣痛,头晕目眩,月经量稍多,色鲜红;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平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

  2.血瘀证

  主要证候:每逢经前、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经色紫黯有块;伴小腹疼痛拒按,胸闷不舒;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

  3.痰湿中阻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头痛,头晕目眩,形体肥胖,胸闷泛恶,平日带多稠黏,月经量少,色淡,面色不华;痰湿困脾,则胸闷泛恶,形体肥胖;痰湿滞于冲任,故经血量少色淡;痰湿下注,伤及带脉,则带下量多稠黏;舌淡胖,苔白腻,脉滑,也为痰湿之征。

  治法:燥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丹参。

  4.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头晕,头部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养血益气。

  方药: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

经行感冒

1.经行感冒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感冒的定义

  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称“经行感冒”。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主要证候:每至经行期间,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痰稀,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经血净后,诸证渐愈。

  治法: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方药:荆穗四物汤。

  2.风热证

  主要证候:每于经行期间,发热身痛,微恶风,头痛汗出,鼻塞咳嗽,痰稠,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血调经。

  方药:桑菊饮加当归、川芎。

  3.邪入少阳证

  主要证候:每于经期即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头晕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和解表里。

  方药: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

经行身痛

1.经行身痛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身痛的定义

  每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以身体疼痛为主症者,称“经行身痛”。

  病因病机

  素体正气不足,营卫失调,筋脉失养(血虚)——不荣则痛

  素有寒湿留滞,经行时,则乘虚而发(血瘀)——不通则痛

  辨证论治

  1.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肢体疼痛麻木,肢软乏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方药: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2.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腰膝、肢体、关节疼痛,得热痛减,遇寒疼甚,月经推迟,经量少,色黯,或有血块;舌紫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方药:趁痛散。

  经行泄泻

经行泄泻

1.经行泄泻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泄泻的定义

  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本病以泄泻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为主要特点,临床也有平素有慢性腹泻,遇经行而发作尤甚者,亦属本病范畴。若经期偶因饮食不节,或伤于风寒而致泄泻者,则不属本病范围。

  病因病机

  脾气虚弱

  + 经行之际 →脾肾亦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经行泄泻

  肾阳不足  气血下注冲任

  辨证论治

  1.脾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脘腹胀满,神疲肢软,或面浮肢肿;舌淡红,苔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方药:参苓白术散。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经色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方药:健固汤合四神丸。

  经行浮肿

经行浮肿

1.经行浮肿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浮肿的定义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病因病机

  临床常见的有脾肾阳虚和气滞血瘀:

  辨证论治

  1.脾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面浮肢肿,按之没指,晨起头面肿甚,月经推迟,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方药: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2.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经血色黯有块,脘闷胁胀,善叹息;舌紫黯,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方药: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经行吐衄

经行吐衄

1.经行吐衄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吐衄的定义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常伴经量减少,好像是月经倒行逆上,亦有“倒经”、“逆经”之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代偿性月经”。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1.肝经郁火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月经可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烦易怒,或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调经。

  方药: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黯红,月经每先期、量少;平素可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潮热咳嗽,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滑剥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肺。

  方药: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

  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多色红,心烦易怒,头晕耳鸣,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方选
  A.龙胆泻肝汤
  B.清肝引经汤
  C.清热固经汤
  D.丹栀逍遥散
  E.顺经汤

  

【正确答案】B

  经行口糜

经行口糜

1.经行口糜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口糜的定义

  每值经前或经行时,口舌糜烂,如期反复发作,经后渐愈者,称“经行口糜”。本病以口舌、牙龈等处的糜烂和疮疡周期性发生于经前或经期为特点。病灶随经净而能自愈或基本自愈。

  病因病机

  其病发于口舌,总因于热。有阴虚火旺,热乘于心者;有胃热熏蒸而致者。

  1.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或欲念志火内动,或热病后耗津伤阴,值经行则营阴愈虚,虚火内炽,热乘于心,遂致口糜。

  2.胃热熏蒸 素食辛辣香燥或膏粱厚味,肠胃蕴热,经行冲气偏盛,挟胃热上冲,以致口糜。

  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证

  主要证候:经期口舌糜烂,口燥咽干,月经量少,色红;五心烦热,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或上下相资汤。

  2.胃热熏蒸证

  主要证候:经行口舌生疮,口臭,月经量多,色深红;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

  方药:凉膈散。

  经行风疹块

经行风疹块

1.经行风疹块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风疹块的定义

  每值临经时或行经期间,周身皮肤突起红疹,或起风团,瘙痒异常,经净渐退者,称“经行风疹块”,或称“经行瘾疹”。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风邪为患,有因血虚生风,有因风邪于行经之际乘虚而入。

  1.血虚:因素体血虚,或因多产、久病失养,营阴暗损,经行时阴血益感不足,血虚生风,风盛则痒。

  2.风热: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之品,血分蕴热,经行时气血俱虚,风邪乘虚而人,与热相搏,遂发风疹。

  辨证论治

  1.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风疹频发,瘙痒难忍,入夜尤甚,月经多推迟、量少色淡;面色不华,肌肤枯燥;舌淡红,苔薄,脉虚数。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当归饮子。

  2.风热证

  主要证候:经行身发红色风团、疹块,瘙痒不堪,感风遇热,其痒尤甚,月经多提前、量多色红;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消风散。

  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

1.经行发热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发热的定义

  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者,称“经行发热”。若经行偶有一次发热者,不属此病。

  病因病机

  本病属内伤发热范畴,主要责之于气血营卫失调。妇人以血为本,月经乃血所化,值经行或行经前后,阴血下注于冲任,易使机体阴阳失衡,若素体气血阴阳不足,或经期稍有感触,即诱发本病。临床常见有肝肾阴虚、血气虚弱、瘀热壅阻发热。

  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午后潮热,月经量少,色红;两颧红赤,五心烦热,烦躁少寐;舌红而干,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清热。

  方药:蒿芩地丹四物汤。

  2.血气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发热,热势不扬,动则自汗出,经量多,色淡质薄;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治法:补益血气,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

  3.瘀热壅阻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沉弦数。

  治法:化瘀清热。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经行情志异常

经行情志异常

1.经行情志异常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经行情志异常的定义

  每值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或彻夜不眠,甚或狂躁不安,经后复如常人者,称为“经行情志异常”。本病以经前情绪易于失控,无端悲伤、易怒,而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问精神、情绪又完全正常为特点。

  病因病机

  该病发生的主要机理多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痰火内扰,遇经行气骤变,扰动心神而致。常见心血不足、肝经郁热、痰火上扰证。

  辨证论治

  1.心血不足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无故悲伤,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方药: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曲。

  2.肝经郁热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烦躁易怒,或抑郁不乐,头晕闷眩,口苦咽干,胸胁胀满,不思饮食,月经量多,色深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解郁安神。

  方药:丹栀逍遥散酌加川楝子、生龙齿、代赭石。

  3.痰火上扰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精神狂躁,烦乱不安,或语无伦次,头痛失眠,或面红目赤,溲黄便结,或心胸烦闷,不思饮食,月经量或偏少,色红或深红,质稠黏,或夹小血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生铁落饮加郁金、川连。

  绝经前后诸证

绝经前后诸证

1.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4.预防与调护

  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这些证候往往三三两两,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甚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常见的有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两虚。

  素体阴虚

  肾阴虚  →房劳多产→七七之年天癸渐竭,肾阴益虚,脏腑失养 ↘

  久病及肾 阴阳失调                      发为该病

  肾阳虚  →素体阳虚→断经前后肾阳益虚,命门火衰,脏腑失煦 ↗

  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扶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

  3.肾阴阳俱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某女,49岁,月经紊乱,时而畏寒,时而烘热汗出,头晕耳鸣,腰背冷痛,舌苔薄,脉沉弱,治以
  A.温肾扶阳,佐以健脾
  B.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C.滋肾养阴,养血柔肝
  D.滋肾宁心,交通心肾
  E.补肾扶阳,益养冲任

  

【正确答案】E

  经断复来

经断复来

1.经断复来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鉴别诊断

★★

4.辨证论治

★★★

  经断复来的定义

  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及1年以上,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称为经断复来。亦称为“年老经水复行”,或称为“妇人经断复来”。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1.宫颈癌 阴道不规则出血,常为接触性出血,或见血性带下,量时多时少,也可大量出血;严重者可见下腹胀痛,腰痛,一侧或两侧下腹痉挛性疼痛;妇科检查见宫颈糜烂严重或呈菜花样改变;需行宫颈TCT检查,阴道镜检查及活检以确诊。

  2.宫颈炎 表现为宫颈糜烂或息肉时均可见接触性出血,官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示巴氏I~Ⅱ级。TCT呈良性反应。

  3.宫颈结核 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伴白带增多,局部见多个溃疡,甚至呈菜花样赘生物。可局部活检以确诊。

  4.子宫肉瘤或子宫内膜癌 子宫出血反复量多,子宫增大等,需作诊刮以确诊。

  辨证论治

  注意参考各种检查结果,辨明属良性或恶性。一般年龄愈大,出血时间愈长,或出血离绝经时间愈远,反复发作,下腹部肿块增长速度快,伴腹水、恶病质或红细胞沉降率异常增快者,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较大。治疗首分良恶,良性者当以固摄冲任为大法,或补虚或攻邪,或扶正祛邪;恶性病变者应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综合治疗。

  1.脾虚肝郁证

  主要证候:经断后阴道出血,量少,色淡,质稀,气短懒言,神疲肢倦,食少腹胀,胁肋胀满;舌苔薄白,脉弦无力。

  治法: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方药:安老汤。

  2.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后阴道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咽干燥;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3.湿热下注证

  主要证候:绝经后阴道出血,色红或紫红,量较多,平时带下色黄有臭味,外阴及阴道瘙痒,口苦咽干,疲惫无力,纳谷不馨,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凉血。

  方药: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

  4.血热证

  主要证候:自然绝经2年以上经水复来,色深红,质稠,带下增多,色黄,有臭味,口苦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益阴煎加生牡蛎、茜根、地榆。

  5.湿毒瘀结证

  主要证候:绝经后复见阴道出血,量少,淋漓不断,夹有杂色带下,恶臭,小腹疼痛,低热起伏,神疲,形体消瘦;舌质黯,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利湿解毒,化瘀散结。

  方药: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1.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含义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4.预防与调护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含义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是指绝经后短时间内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吸收亢进,全身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与绝经有关的代谢性骨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受累期多为绝经后3~4年,可延至70岁妇女。本细目讨论的是围绝经期即55岁之前的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肾虚密切相关,肾精亏虚是其主要病因。绝经后肾气衰退,肾精亏虚,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房劳多产,或因久病伤肾,耗伤肾精,肾精气亏虚,骨髓化生乏源,导致本病的发生。常见证候有肾精亏虚、阴虚内热、阴阳两虚、脾肾两虚证。

  辨证论治

  1.肾精亏虚证

  主要证候:腰背疼痛,胫酸膝软,头晕耳鸣,或发枯而脱,齿摇稀疏,小便余沥或失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益髓。

  方药:左归丸。

  2.阴虚内热证

  主要证候:腰背部疼痛,或足跟痛,或驼背,或骨折,急躁易怒,五心烦热,心烦少寐,腰膝酸软无力,面部烘热而汗出,或眩晕,或潮热盗汗;舌质红或绛,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补肾强筋。

  方药:知柏地黄丸。

  3.阴阳两虚证

  主要证候:时有骨痛肢冷或腰背部疼痛,或足跟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四肢倦怠无力,面色少华,体倦无力;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壮阳,益髓健骨。

  方药:二仙汤加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

  4.脾肾两虚证

  主要证候:腰背疼痛,胫酸膝软,面色不华,肢倦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肾健脾。

  方药:大补元煎。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book.examw.com

  • 执业医师考试2017临床执业医师2017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卷临床执业医师人民卫生出版社人卫版
    ¥76.00
  • 执业医师考试2017临床执业医师2017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解析临床执业医师(配增值)人民卫生出版社人卫版
    ¥72.00
  • 执业医师考试2017临床执业医师2017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指导用书临床执业医师(配增值)人民卫生出版社人卫版
    ¥102.00
  • 执业医师考试2017临床执业医师2017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指导用书临床执业医师(上、下册)(配增值)人民卫生出版社人卫版
    ¥199.00
  • 执业医师考试2017临床执业医师2017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执业医师考前预测6套卷(题题解析)人民卫生出版社人卫版
    ¥1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