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统考地区

省考地区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高中语文 >> 2019年高中教师资格证语文练习题(一)

2019年高中教师资格证语文练习题(一)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8年12月28日 ]  【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小题 20 分,第 177 小题 5 分。第 18 小题 15 分, 共 40 分)

  16.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下列题。

  师:刚才这几个段落,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生:口语化,有点随意。

  生:总觉得不太像文章,好像在拉家常。

  师:说得好!这正是汪老的追求,他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因此他的文章富有生活气息,京味十足。

  刘锡庆先生说(PPT):“(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

  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重读)。”

  师:看来读汪老的文章得怎样?

  生(齐):品!

  师:请大家选出最喜欢的段落品一品。

  生:我最喜欢这几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师:梁实秋先生说“窝头是贫穷的象征”.北京人真的就爱吃窝头?

  生:不是,下面又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滴香油、虾米皮熬白菜,说明有更好的。

  师:这生动地说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特点。大家想想,这几样东西能不能颠倒顺序?比如改成“有大腌萝卜,就知足了。虾米皮熬白菜.就不错……”

  生:不行。前面“窝头”是主食,后面是副食。副食之间也不能颠倒,一种副

  食代表一种生活档次和质量。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评价语言的变化:“就知足了”“就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

  姑奶奶”“嘿”。

  师:我还有一个更简洁的——“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

  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生大笑)

  生:不好。这样少了京味,缺乏生活气息,而且评价太单一,远没有原来的富、有情趣。

  师:是啊!这些评语看上去是平常话.但句句匠心独运!大家觉得哪个评语最味道?

  生:老师,我最喜欢“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觉得这个“嘿”特有味。

  师:那能不能将评价语都改为“嘿!”如:“有窝头,嘿!大腌萝卜,嘿!小酱萝

  卜,嘿!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嘿!虾米皮熬白菜,嘿!”

  (生大笑)

  生:不能,这样没变化,太单调、太随意,而且这个“嘿”有着丰富的含义。

  师:哦?怎么讲?

  生:“嘿”言外之意是“简直啦”!(生笑)

  师:那为什么不干脆换成“简直啦”?试试看。(生读,其他学生摇头)

  生:没那么丰富、生动。这是北京人物质要求的极致境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师:你觉得原句该怎么读.尤其是这个“嘿”?

  (生读“嘿”时,有些急促,匆匆收尾)

  师:大家听听,这个“嘿”他读得那么急促有力,一听就知道,他是“愣头青”“吃饱了撑的”那种“满足”。(生大笑)还有别的读法吗?(生读到“嘿”时语气上扬,且拉长声。学生鼓掌)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我想读出骄傲和自豪,读出老北京人的“自恋”来。(生笑)

  师:老师也尝试下。(师读,读到“嘿”时语调向下,拉长声,读出了“高兴”。学生鼓掌)

  师:大家能听出老师的理解吗?

  生:您读出的是北京人的满足感,吃饱了偷着乐,好像在说“就我吃到了,别

  人边儿待着去!”(生笑)

  问题:

  (1)请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10 分)

  (2)请说明教师引用刘锡庆评价的意图。(10 分)

  【答案】

  【解析】 (1)首先,教师让学生畅谈读后的感受,说说文章语言的特点。

  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语言有感知,为后面的进一步品味语言奠定了基础。教师重视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关注学生阅读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并适时地点拨。 然后,作者引用刘锡庆先生评论汪曾祺文字的材料,进一

  步明确汪曾祺“京味”语言的特点,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及作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接着,教师请学生自由品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巧妙设置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语言,调换顺序、改写等环节的设置,特别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特点。在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最后,课堂落脚到“读”,回读文本,读懂文本,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更是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也参与其中,谈出自己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氛围活跃,也引导了学生深入品味文本,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通过“读、议、赏、再读”的过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关注了每个阅读个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进行了必要的点拨,有助于学生与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2)①教师在学生畅谈感受后引用刘锡庆的评价,不仅是对课堂上一环节的有效承接,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品味语言,是一个基础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②阅读文学作品,应当借助丰富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更多作品相关的内容,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案例中的教师恰巧遵循了这一理念,这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丰富见识,并学会这种学习方式。

  ③刘锡庆的评价,是其对汪曾祺文章的感悟和理解,这也能够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教师借助这类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评价能力。

  17.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 17-18 题。爱在屋檐下

  ①母爱深。虽然刚出生我们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就被剪断,可是,与母亲的血缘关系却终生难以割断。当我们呱呱堕地时,便占据了母亲的心;当我们咿呀学语时,第一句便是“妈妈”在我们的身边,永远有母亲的伴随。母爱像身边的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却充满世界;它又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母爱是最无私、最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光和热;母爱是肥沃的土壤,为儿女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母爱是无垠的宇宙.任儿女自由遨翔。

  ②母爱深,深的无法比拟。

  ③父爱沉。父亲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严肃,那么不易接近。小时候,父母亲总站在我的左右两旁张开手臂,每次我都习惯性地向右边的母亲跑去,而忽略了站在左边的父亲。然而,如果没有父亲.怎会有我和母亲幸福快乐的生活?那粗大的手是家庭的支柱,那宽阔的肩是子女的靠山。他辛勤劳作,总是无怨无悔;教导子女,总是赏罚分明。

  ④父爱如江流,澎湃奔涌;父爱如草原,辽阔无边;父爱如酒,需细细品尝;

  父爱如诗,需认真品读感悟。

  ⑤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

  ⑥师爱暖。如果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那老师便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福和痛苦;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老师耐心细致地拔正我们的航向:我们因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的时候,老师的谆谆教导是我们的清醒剂。老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

  ⑦师爱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它的温暖不亚于母爱的深,父爱的沉。

  ⑧友爱浓。当我们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时,我们开始寻找朋友。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爱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当我们难过时,朋友是肩膀,可以依靠着哭泣,友爱就像熨斗烫平我们心中的苦恼;当我们绝望时,朋友是一双手,把我们从绝望中拉出来,友爱就像火把重新点燃我们心中的希望;当我们快乐时,朋友是巨浪,可以把我们的快乐推

  向更高处,友爱就像乐曲增添我们前进的动力。

  ⑨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

  ⑩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问题:

  17.请从第①⑥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8 分)

  【答案】

  【解析】错别字:第①段中“呱呱堕地”改为“呱呱坠地”,第⑥段中

  “拔正”改为“拨正”。 病句:第⑥段“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

  福和痛苦”搭配不当,删掉“和痛苦”。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

  分)

  【答案】

  【解析】优点:结构严谨匀称。该作文围绕“爱在屋檐下”,采取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写了母爱、父爱、师爱、友爱,且每个部分都是论述加总结的格式进行写作,如论述完母爱总结“母爱深,深得无法比拟”;论述完父爱总结“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写完师爱总结“师爱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写完友爱总结“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并在最后一段用“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总结全文并点题。 缺点:论述方式单一,详略不当。全文在论述母爱、父爱、师爱、友爱时,每个部分采用的都是道理论证,且每个

  部分所用篇幅大致相同,这样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也不是很能打动读者。建议可以多元化论述,比如加入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如在写“师爱”时,可以记叙生活中的事例,这样更能够打动读者,引起情感共鸣。另外,在论述上可以有所侧重,对某一两个点进行详写,其他

  略写。

123
责编:limingjuan2018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