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 >>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初中化学 >> 2019年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化学考试攻略

2019年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化学考试攻略_第5页

来源:考试网  [ 2018年11月29日 ]  【

  第二部分 经典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反应中氯元素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的是( )。

  MnCl2+ Cl2+ 2H2O

  【答案】A。解析:Cl2和NaOH反应,Cl得电子生成HCl表现出氧化性,Cl失电子生成NaClO表现出还原性,A正确;B.HClO分解反应,生成HCl,表现的是Cl元素的氧化性,生成O2表现的是O元素的还原性,B错误;C.Na与Cl2反应生成NaCl,表现的是Cl元素的氧化性,和Na元素的还原性,C错误;D.MnO2和HCl(浓)反应表现的是Cl元素的还原性,Mn的氧化性,D错误;故选A。

2.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时,保持体积不变,加入N2,使总压强增加一倍,则反应( )。

  A.平衡向右移动 B.平衡向左移动 C.无法判断 D.平衡不发生移动

  【答案】D。解析:恒容条件下加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时,平衡不发生移动,因此选D。

  3.欲除去混在苯中的少量苯酚。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入FeCl3溶液后,过滤 B.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静置后分液

  C.加入过量溴水,过滤 D.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静置后分液

  【答案】B。解析:A.铁离子与苯酚生成的络合物与苯互溶,不能将二者分离,并引入新的杂质,A错误;B.苯中混有苯酚,加入氢氧化钠后生成可溶于水的苯酚钠,但苯不溶于水,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B正确;C.加浓氨水,生成三溴苯酚,三溴苯酚和溴都能与苯互溶,不能将二者分离,并引入新的杂质,C错误;D.苯和苯酚是混合液,加水不能将二者分离,并引入新的杂质,D错误;故选B。

  4.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目标包括三个维度,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 )。

  A.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 B.观察化学现象,理解其本质

  C.初步学会制取O2的实验操作 D.理解酸和碱的概念

  【答案】A。解析:A.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正确;B.过程与方法的目标;C.知识与技能的目标;D.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故选A。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提出的具体要求是( )。

  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②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③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④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A.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D。解析: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四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故选D。

  二、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方式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常称为三重表征。运用三重表征认识方式学习化学,首先要从宏观上感知化学现象,然后要从微观上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再以化学独特的符号系统来表示产生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原因的本质,三者之间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化学的有效学习。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以“水是电解实验说明水的组成”为例,解释三重表征。

  (2)简述采用三重表征认知方式进行化学教学有哪些优点。

  【答案】

  (1)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方式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常称为三重表征。以“水的电解实验说明水的组成”为例。

  宏观上:先从电解水产生气泡的实验现象入手,观测在两极生成的气体的体积比,并进行这两种气体的检验,引导学生获得电解水过程的外在现象感知,形成对电解水过程的宏观表征认识。宏观上水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微观上:围绕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进行分析,认识气体体积比与相应的微粒个数比的关系,从而确定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即水分子的构成。进而,建立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模型,并模拟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微观上水分子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化学符号表征:根据水分子的构成和原子及其个数的表示方法,确定水的化学式,以及用文字或符号的表达式表示电解水的反应,实现从微观到符号和从宏观到符号的抽象。该反应的符号的表达式为:2H2O
2H2↑+O2↑。

  (2)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学习中,必须从宏观、微观和符号水平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认知。采用三重表征认知方式进行化学教学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微观与宏观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微观结构决定了宏观物质的性质。同时,符号作为中介,有效地增进了学习者对微观与宏观世界的理解。

  三、诊断题

  某初中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实验室现有3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他们分别是NaNO3、NaCl、Na2CO3的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将他们一一鉴别。

  【考试结果】有30%的学生提交了下面的方案:分别取三种溶液样品少量,放入三支试管中,向三支试管各滴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的原溶液是Na2CO3溶液,再向无明显现象的两支试管里分别滴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NaCl溶液,无明显现象的原溶液是NaNO3溶液。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请设计出本实验正确的鉴别方案。

  (2)试对上述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3)写出本实验中涉及到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答案】(1)方案改为在三种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溶液,产生气泡的为碳酸钠溶液,在剩余两种溶液中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钠溶液,无现象的为硝酸钠溶液。

  (2)学生的失误在于第一步鉴别碳酸钠溶液时加入盐酸引入氯离子,从而使剩余两种溶液在滴加硝酸银溶液时均会产生白色溶液,从而不能鉴别。

  (3)2HNO3+Na2CO3=2NaNO3+H2O+CO2↑

  NaCl+AgNO3=AgCl↓+NaNO3

责编:limingjuan2018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职业资格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