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教师招聘考试 >> 学科知识 >> 历史 >> 2017教师资格《历史》(高级中学)模拟试卷(10)

2017教师资格《历史》(高级中学)模拟试卷(10)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7-03-23  【

  二、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空前增强,引发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27.【参考答案】

  第一,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政策依据,并形成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激励的作用是对教学工作的直接干预与管理,其意义在于促使历史教师们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评价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历史教学评价具有研究信息收集,调控教学过程的作用。通过评价教学活动,可以探讨有关教学的许多重要问题,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模式的实施或创建等等。没有第一手信息资料,就很难将研究工作深入进行下去。

  第三,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能够起到提高自身及历史教师整体水平的作用。历史教学评价是每一个教师了解自己教学水平与特点,同行之间相互促进以及选择教学方法、模式的重要工作。此外,教师参加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学到的还有一种教学体验,即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与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切教学行为.从而为发现与纠正自身弱点,修改教学程序提供依据。

  28.【参考答案】

  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是能够依据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和历史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的历史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往往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就是有效的。然而,在众多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中,蕴含着一些基本的共性特征:

  ①明确历史教育价值取向;

  ②适应学生的需求、知识和能力水平;

  ③科学地整合学习内容:

  ④强调探究发现式的教学策略。

  三、材料分析题

  29.【参考答案】

  (1)体现三权分立的思想。

  (2)这段材料的采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孙中山民主共和的思想主要来自法国启蒙思想,《临时约法》所规定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代议制内阁无不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价值观的体现。

  30.【参考答案】

  评析:这一目标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经过及影响等事实性知识有明确要求,而对理解“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的要求则过于空泛,教学的很多环节分散在探讨中国外交突破的意义及对国际的影响上。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新中国外交”及“外交的本质”把握不准(可能根本没有外交本质的概念,在教学难点的确立中,认为“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而非“根本依据”)。这样,学生不明确“决定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走向的因素”也就不足为奇了。

  课程标准、教材都侧重在历史事实层面,而如何透过历史事实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则需要教师“再创造”。

  如果照本宣科,那么“重历史事实,轻历史本质”的教学就很难避免。因此,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上理解基本概念的本质;从教学设计而言,就是要聚焦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

  31.【参考答案】

  (1)在本案例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由于这些问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回答时主要依据教材,并没有能够实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

  (2)在教学活动中,所有启发都是有条件的,需要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而且对学情有深入了解时,教师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四、教学设计题

  32.【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面的成就.了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等基本史实,掌握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方针调整的原因以及新时期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线索清晰,就是新中国在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讨论在各个不同时期外交方针调整的原因及其取得的成就,对于一些重点问题可以通过设计讨论题目的方式来突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上取得一系列的成就,显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学习,加深对和平精神的理解;通过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

  教学难点:20世纪7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二战期间丘吉尔的名言“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总原则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进行调整.进而导入本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PI"交方针:“另起炉灶”“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4)出席万隆国际会议。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重返联合国

  (1)问题的由来: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也是联合国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2)重返联合国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力量逐渐发展壮大;美国出于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的战略需要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

  (3)时间: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4)意义:这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3
纠错评论责编:chenzhu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