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河南高考 >> 河南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综合提升复习(四)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综合提升复习(四)_第3页

中华考试网  2017-02-12  【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1)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去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自己做衣裳做服饰作准备,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

解析 要点:“非”,批评;“女工”,即女红,女性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务学”,致力于学习;“供”,准备着东西或本领为需要的人或事应用;“衣服”,这里是两个词,都作动词用,裁剪衣服,做好服饰;“举”,考,参加科举考试。

(2)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晋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不过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

解析 要点:“官爵”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加官晋爵”;“辄”译为“就”;“终帝世”译为“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

参考译文

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邓皇后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读《诗经》《论语》。她的哥哥们每次诵读经书,她就虚心请教。她的志趣在研究诗书典籍,而不过问居家事务。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自己做衣裳做服饰作准备,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邓皇后难以违背母亲的话,白天操练女工,晚上就诵读经书典籍,家人称呼她为“诸生”。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和帝永元七年,邓皇后与诸家女子一同选入宫中,进入掖庭成为贵人,当时的年龄是十六岁。她恭谦肃穆,小心谨慎,一举一动,有规有矩,和帝深深地嘉许而喜爱她。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晋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不过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及惠帝即位,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指传主高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书奏,帝颔之。(选自《明史》,有删节)

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想要天下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削弱他们的力量。

解析 要点:“治安”;“建”;“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二)多义词——语境推断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予读史所载子贡事,疑传之者妄,不然,子贡安得为儒哉?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当尧之时,天下之民患于洚水,尧以为忧,故禹于九年之间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回[注]之生,天下之民患有甚于洚水,天下之君忧有甚于尧,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曾不以天下忧患介其意也。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何忧患之与哉?夫所谓忧君之忧、患民之患者,亦以义也。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不为矣。(选自王安石《子贡论》)

注 回:颜回,孔子的弟子。

(1)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享用百姓的供养,就把百姓的忧患作为自己的忧患;身处下层不被重用,就修养身心罢了。

解析 要点:“食”“患”,语句通顺。

(2)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禹与颜回)这两个人,难道他们的道义主张不一样吗?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已。

解析 要点:“道”,反问句式,语句通顺。

参考译文

我读史书上记载的子贡的事,怀疑它虚妄不实,否则,子贡怎么会被称为儒者呢?所说的儒者,被国君任用,就把国君的忧虑作为自己的忧虑;享用百姓的供养,就把百姓的忧患作为自己的忧患;身处下层不被重用,就修养身心罢了。

尧的时候,百姓以洪水为患,尧为此事忧虑,所以禹在九年时间里三次从自家门前路过却一次也没有到家里看望孩子。颜回生活的时代,天下百姓的忧患比洪水还厉害,天下君王的忧愁比尧还要多,然而颜回以拥有禹一样的才德,在陋巷里独得其乐,连天下的忧患都不放在心上。(禹与颜回)这两个人,难道他们的道义主张不一样吗?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已。为什么还要有忧虑呢?以国君之忧为忧,以百姓之患为患,也要用道义啊。如果不符合道义,即使能解君王之忧,能除百姓之患,贤德的人也不肯去做。

(三)活用词——语法判断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二是译到位。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注],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邑氏服。

注 饬:一本作“饰”。

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女衣饰朴素(不修饰,不装饰),亲近亲属,敬重长者,尊重贤人,任用能士。

解析 要点:“饬”、两个“亲”、两个“长”、“贤”“能”的活用。

(四)疑难词——多方推断

考场翻译中总会碰到个别疑难词语,对此,千万不要紧张。要明白命题者只不过是利用这些“拦路虎”考查你的语境和推断能力,绝没有真的为难你的意思;更要相信依据语境的把握和平时的积累一定能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推断方法,主要指语境推断法、对称推断法、邻字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及联想推断法。如“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一句中的“尚”,虽其义陌生,但根据句境可以推断为“娶妻”;又如2016全国甲卷“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中的“龃龉”一词翻译起来较难,如果依据字形能推断出“牙齿不齐”进而比喻为“人际关系的抵触不合”的意思,或者直接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该词词义也能推断出。

疑难词有以下两种情况需好好处理:

①该字或其义极陌生,但调动平时的积累或结合语境一定可以推断出来。如“毁淫祠数百区”一句中的“淫”,就可联系课文《岳阳楼记》中“霪雨霏霏”的“霪”之“多余、过多的”义项,推断该处“霪”为“多余的”或“滥建的”意思。

②该字(或词语)理解困难因文化常识积累不够所致,此时必须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名字称谓知识,或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等。通常表现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

边练边悟

1234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