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河南高考 >> 河南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6届河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6届河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4页

中华考试网  2015-11-24  【

  19.(1)实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1分)原因:铁器和牛:耕推广,新兴地主的经济、政治势力增大:(1分)

  (2)特点:按生产资料拥有(如牛)、人员差别(官民不同)等分配,具有阶级等级性。(1分)作用:有利于农业恢复,保证了税收。(2分)

  (3)不同意,因为农民得到份地时要交纳巨额赎金;同时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等。

  同意,因为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地主对农民控制,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同时改革使农民得到了自已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2分)

  4)地税改革。1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从“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角度回答实质;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故灭庐井,遂王诸夏。……使民无得擅徒,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的信息并联系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从“铁器和牛:耕推广,新兴地主的经济、政治势力增大”的角度回答原因。

  (2)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受露田四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的信息从“按生产资料、人员差别,具有阶级等级性”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农业发展,保证国家税收的角度思考回答。

  (3)第一小问现依据材料三来概括观点;第二小问依旧所学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地位变化以及受到迫害从因为农民得到份地时要交纳巨额赎金;同时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等“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同时改革使农民得到了自已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等角度综合概括作答。

  (4)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中“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的信息从“地税改革”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相关史实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及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内容和评价;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和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评价;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措施及影响。

  20.(1)态度:限制(抑制)贵族的政治特权。意义: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6分)措施:商鞅变法废除(剥夺)贵族特权。积极影响:打破贵族对国家的世袭特权,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提升了新型地主(军功地主)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 (6分)

  (2)措施:①实行免役法: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②推行方田均税法:按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6分)启示: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中多次出现“抑制”这个关键的字眼,所以,梭伦在改革中对雅典的贵族政治的态度就可以概括为“抑制”即可。“在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的意义”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抑制”贵族,当然也就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二是梭伦改革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采取的措施不再是“抑制”而是直接剥夺了奴隶主贵族的很多权利,而在回答影响是只能回答积极的影响,例如,打破贵族对国家的世袭特权,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使封建社会在秦国逐渐建立均可。

  (2)“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回答出典型的即可,例如,限制原有特权而实行免役法和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而实行方田均税法。“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要从梭伦的“抑制”贵族的权利到商鞅的“剥夺”贵族的权利,再到王安石的“限制”贵族的权利这个一波三折的历程来总结,可以总结为:改革的确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遭到贵族的强烈的反抗,例如,商鞅变法。改革目的就是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例如王安石的变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采取的措施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的启示

  21.(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2分)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2分)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解析】略

  22.(1)推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分)

  (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4分)

  (3)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2分)

  (4)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理解。

  第()

  第()

  第()

  第()

  23.(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3分)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4分)

  (2)成效: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4分)

  启示:改革者要有献身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可知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而且有着一定的汉文化的功底。影响就是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行改革,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2)根据材料中的“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可知成效包括:一方面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农民能安心生产,保证了自己及其家人的基本生活所学;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了国家的税收;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启示:两次都取得一定成效,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成效

  24.

  (1)措施:改说汉话,禁止三十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话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说明:孝文帝考虑到实际情形,注意区别对待,以减少改革的阻力。(4分);(2)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论据: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意图:接受汉族先进文化。(6分)(3)目的: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士族地主的联系;以身作则,推动皇族、鲜卑族与汉族的通婚,加速汉化(民族融合)。(4分)(4)核心:鲜卑族的汉化。说明:汉化改革卓有成效,儒家文化对鲜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解答本题时要围绕孝文帝“汉化”的各个具体环节即语言、姓氏、通婚、谥号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做法既有孝文帝改革决心的体现,也体现了策略上的考虑,如在改说汉话上注意从年龄上区别对待,在通婚上注意由皇族来起带头示范作用。(2)本问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依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改汉姓,“魏之先出于黄帝”体现了改姓的依据,改革的意图要从孝文帝改革的本质上去考虑和作答。(3)本问考查学生运用材料分析和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依“咸纳其女以充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234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