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河南高考 >> 河南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6届河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6届河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练习: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5-11-24  【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 《魏书》卷110《食货志》

  材料三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四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日本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井田)废久矣”,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指出“灭庐井而置阡陌”的实质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受田的特点指出其何积极作用?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俄国官员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材料四表明治政府的哪项改革措施?有何意义?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雅典政制》(亚里士多德著)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32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在改革中对雅典的贵族政治的态度。分析他在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的意义。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王安石变法对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采取的措施。简述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从两次改革的成效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

  材料三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材料四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改革措施?其中年龄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的诏令规定了什么改革?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3)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

  (4)材料一、二、三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材料四的这一状况说明了什么?

1234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