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河南高考 >> 河南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6届河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练习:北宋王安石变法

2016届河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练习:北宋王安石变法_第4页

中华考试网  2015-11-24  【

  19.历史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

  封建统治危机时期。

  措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局部调整的改革。

  历史作作用:生产发展,财政收人增加;军事实力增强。

  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

  性;改革要措施有效,用人得当。

  “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005—2006年高考中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中背景、内容、作用、影响的考查。复兴的时候,应注意把中国古代改革与现在的改革进行比较,以做到“相互借鉴、古为今用”,赋予古代改革以现实意义。具体讲,应进一步明确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总结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特点和启示。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来源:学.科.网Z.X.X.K]

  进步性:①两税法是以资产的多少为收税的依据,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②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改变了贵族官僚免税的特权,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

  (2)实行募役法,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实行方均税法,官僚地主必须按土地实有数量交税,增加了国家收入。

  (3)废除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步放松。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1.

  (1)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2分)

  认识: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4分)

  (2)表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2分)

  影响:在抑制兼并、保证农业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激烈反对,导致变法失败。(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答梭伦改革“让‘人民’获得自由”和“地位上升”的措施实际就是要求学生结合梭伦改革的措施效用作答,如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都是 “让人民获得自由”和“地位上升”的措施;梭伦改革中这些有利于缓解矛盾,升“人民”自由和地位的措施,主要从积极作答即可。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专以此为事”即为变法中的部分措施,再结合“破富民以惠贫民”得到表现是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这些措施的影响要从多角度去看,对国家和民众具有利的方面,对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集团,有不利的一面,必会遭到利益集团的反对。

  ·梭伦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梭伦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

  22.(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3)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4)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坚定的改革精神。

  建议:①改革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尤其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

  ②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③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围绕王安石变法措施及评价方面的几段材料,旨在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阅读、比较、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1)要注意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一“盖免役之法…‘而募役必不均矣”和材料二“敛免役钱,得出他们争论的是:应不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说明实行“募役法”的好处是不夺农时,发展农业。材料二“宽富而困贫”,“使民失业”说明“募役法”的危害。(2)要注意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二、材料三都是指出:变法的危害,可知是反对变法;材料三还指出变法对以后历史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是其不同点。(3)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的,这和反对派的主张从目的上是一致的。(4)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变法的身上学到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担当的责任感。任何一次办法都会遭到反对势力的阻挠,因此这要求改革者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意志、合理的方法、灵活的手腕等。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分化事权带来的冗官局面;招募士兵无限度带来的冗兵的局面,从而带来的费用的提高。到了北宋中期,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就是在这中背景下进行的。考试中也往往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目的和影响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理财上。包括: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但是遭到了大官僚的抵制最终失败。

  23.(1)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

  (2)“尽变更祖宗法度”:王安石变法只是在理财、强兵、选拔人才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没有在政治方面(吏治)进行改革。 “以至今日之祸” :靖康之变并非祸自王安石变法,而是北宋统治集团反对变法、腐败无能的结果。

  (3)限制统治集团特权、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为国为民勇于担责;“三不畏”的变革精神。(任答两点即可)

  第(1)问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张之洞的评价,而是要学生对张之洞的评价发表看法,主要从是否客观公正的角度回答。第(2)问实际涉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评价;找到“不实之处”后,回答的理由要充分(全面)、具体(以史实为据)。第(3)问应把王安石变法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剖析,总结出超越时代和阶级,即符合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东西。

  (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任意2点即可)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

  (4)主题:发展经济。侧重点: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商鞅变法的社会影响,将其内容概括出来即可,商鞅变法的经济改革措施材料中已经出现了“废井田,开阡陌”和推行“重农抑商”结合教材内容答题时应将其排除;(2)在充分理解材料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找出三个方面的含义,每一个方面即有一个标准,联想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的措施可以回答出影响;(3) 阅读材料三的内容可以归纳出材料中王安石的主张即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结合王安石变法措施可知其采取了募役法来解决此问题;(4)总结三段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民众经济生产与国家安定的关系,但三段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即商鞅变法侧重于改变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

  考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

  点评: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三次重大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这三次重要的变法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有明显区别,商鞅变法发生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而孝文帝改革则发生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他是少数民族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王安石变法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也得以清晰展现,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统治的危机,所以这三次改革从性质上来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1234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