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河南高考 >> 河南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6届河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练习:北宋王安石变法

2016届河南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练习:北宋王安石变法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5-11-24  【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有什么不同?分别简述这两次变法在富国方面的措施。并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性质的不同点和历史作用的相同点。谈谈有何启示?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请回答:

  (1)唐朝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是什么?两税法与唐朝前期的税制相?

  (2)北宋王安石变法在赋役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有什么积极作用?

  (3)清朝摊丁入亩在古代赋役改革史上具有什么重要地位?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 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即以财产评估结果划分等级和抽签选官,虽然只是实现了财权政治,但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让‘人民’获得自由”和“地位上升”的措施。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2.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3)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4)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宋人邵伯温在《问臣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安,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进行了评价。你如何看待张之洞的评价?

  (2)材料二中邵伯温所说有两处不符合史实,请写出这两处并说明你的理由。

  (3)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受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受田在当时的作用。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1234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