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安徽高考 >> 安徽高考化学模拟题 >> 2015届安徽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4

2015届安徽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4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5-04-29  【

  10.(2014·潮州模拟)实验室制取SO2的反应原理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测定SO2转化为SO3的转化率:

  (1)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各接口的编号)。

  (2)实验时甲橡皮管的作用与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处均匀通入O2,为使SO2有较高的转化率,实验时处滴入浓硫酸与处加热催化剂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处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处用大火加热烧瓶时,SO2的转化率会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6)用n mol Na2SO3粉末与足量浓硫酸进行此实验,当反应结束时,继续通入O2一段时间后,称得处增重m g,则本实验中S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

  解析 (1)依据题中信息,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h→i→b(c)→c(b)→f→g→d。(2)原理:平衡压强,使分液漏斗和烧瓶内气压相同;作用:使浓硫酸能顺利流下。(3)为使SO2的转化率提高,应先加热中催化剂,再向中滴入浓硫酸。(4)处观察到的现象为试管底部有固体生成。(5)在处大火加热,SO2的转化率会减小。(6)依据转化率公式,即可求出SO2的转化率。

  答案 (1)a h i b(c) c(b) f g d

  (2)作用:使浓硫酸能顺利流下;原理:平衡压强,使分液漏斗和烧瓶气压相同

  (3)先加热中催化剂,再向中滴入浓硫酸

  (4)试管底部有固体生成 (5)减小

  (6)(1-)×100%

  11.(2014·惠州市三模,33)Na2SO3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变质。某同学为证明Na2SO3有还原性,从一瓶长期存放的Na2SO3固体中取出少量溶于水,滴入一定量的烧碱溶液和少许溴水,振荡后溶液变为无色。

  (1)在碱性溶液中,Br2与Na2S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后,溶液含有SO、SO、Br-、OH-等阴离子,下表是某同学鉴定其中SO、SO和Br-的实验报告,请完成未填完的部分。

  限选试剂:2 mol·L-1盐酸;1 mol·L-1H2SO4溶液;1 mol·L-1BaCl2溶液;1 mol·L-1Ba(NO3)2溶液;CCl4、新制饱和氯水、品红溶液。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2 mol·L-1盐酸,再滴加适量1 mol·L-1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待测液中含SO 步骤 步骤 (3)为测定上述样品的纯度,该同学取10.0 g试样,配成250 mL溶液,取25.00 mL所配溶液,用0.10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离子反应为2MnO+5SO+6H+===2Mn2++5SO+3H2O,重复操作三次,每次消耗0.10 mol·L-1 KMnO4溶液的体积分别为20.02 mL、20.00 mL和19.98 mL。

  该试样中Na2S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操作时,若未用0.10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润洗滴定管,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没有影响”)。

  解析 (1)溶液褪色说明SO与Br2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结合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知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一定为SO、Br-,再结合电荷守恒及介质为碱性可知还有OH-参与反应,同时有H2O生成,由此可写出与Na2S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结合有关离子的性质知需加入盐酸,排除SO干扰,利用BaCl2溶液检验SO;然后另取少量待测溶液加入足量盐酸排除SO,然后选用氯水(或氯水、CCl4),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或萃取后观察CCl4层颜色变化)来判断Br-的存在;最后另取少量待测溶液,加入足量盐酸,再滴加品红溶液,通过品红溶液褪色(SO与H+反应产生H2SO3导致)来判断SO的存在。(3)三次操作消耗KMnO4溶液的平均值为20.00 mL,利用方程式可知10.0 g样品中含有m(Na2SO3)=0.10 mol·L-1×0.020 L××126 g·mol-1×250 mL/25.00 mL=6.30 g,故其质量分数为6.30 g÷10.0 g×100%=63.0%。若未用KMnO4溶液润洗滴定管,则引起KMnO4溶液浓度变小,导致消耗体积变大,因此所求Na2SO3质量偏大,故使测定结果偏高。

  答案 (1)SO+Br2+2OH-===H2O+SO+2Br-

  (2)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 方法1:取少量步骤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氯水,观察溶液的颜色(若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观察颜色也可) 溶液呈橙黄色,证明待测液中含有Br-(下层液体呈橙红色,证明待测液中含Br-) 方法2:另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2 mol·L-1盐酸直到不产生气泡为止,再加入少量氯水,观察溶液的颜色(若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后观察颜色也可) 溶液呈橙黄色,证明待测液中含Br-(下层液体呈橙红色,证明待测液中含Br-) 步骤 方法1:取出步骤中适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1~2滴品红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 红色褪去,则存在SO,红色不褪去,则不存在SO 方法2:另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2 mol·L-1盐酸,再滴入1~2滴品红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 红色褪去,则存在SO,红色不褪去,则不存在SO (3)0.630或(63.0%) 偏高[对点回扣]

  1.有关非金属单质考查的常见易错点

  (1)Cl2与Fe反应只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O2与Fe点燃生成Fe3O4。

  (2)新制氯水中含有H+、Cl-、Cl2、HClO等多种微粒,具有多重性质:酸性、漂白性、强氧化性。

  (3)Cl2与碱、水发生歧化反应,1 mol Cl2与足量NaOH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电子数小于NA。Cl2与还原性物质反应,1 mol Cl2转移2NA个电子。

  (4)一般情况,非金属单质为绝缘体,但硅为半导体,石墨为电的良导体。Si的还原性大于C,但C在高温下还原出Si:SiO2+2CSi+2CO↑。

  2.非金属氧化物中的注意点

  (1)SiO2是酸性氧化物却能和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2)SO2通入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滴加NaOH溶液(或氨水)、新制氯水(或HNO3等)均有沉淀生成,前者生成BaSO3沉淀,后者生成BaSO4沉淀。

  (3)CO2、S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均会出现“先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的现象。要检验SO2中混有的CO2,须先除去CO2中的SO2,即利用SO2的还原性,选用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若检验CO2、SO2混合物中SO2、CO2的存在,一般顺序为检验SO2→除去SO2→检验SO2是否除尽→检验CO2。

  (4)SO2漂白性的特殊性:选择性(不能使指示剂漂白)、暂时性(化合漂白,不稳定)。

  (5)NO和NO2之间能相互转换。NO2与N2O4之间也能相互转换:2NO2??N2O4。

  3.常见气体总结

  (1)常见有色气体:NO2(红棕色)、Cl2(黄绿色)、F2(淡黄绿色)、溴蒸气(红棕色);

  (2)常见有毒气体:SO2、H2S、NO、NO2、CO、Cl2等;

  (3)常见易液化气体:Cl2、SO2、NH3等。

  4.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的比较

  名称 新制氯水 久置氯水 液氯 物质类别 混合物 混合物 纯净物 微粒种类 Cl2、HClO、H2O、H+、Cl-、ClO-、OH- H2O、H+、Cl-、OH- Cl2 主要性质 黄绿色溶液,能导电,有酸性、漂白性、强氧化性 即为稀盐酸,无色溶液,只有强酸性 黄绿色液体,不导电,有Cl2的氧化性 5.NH3的两种制法

  (1)加热浓氨水

  反应原理:NH3·H2ONH3↑+H2O

  装置如图

  (2)浓氨水中加固态碱性物质

  反应原理:

  浓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NH3+H2O??NH3·H2O??NH+OH-,加入固态碱性物质(如CaO、NaOH、碱石灰等),使平衡逆向移动,同时反应放热,促进NH3·H2O的分解。

  装置如下图

  6.硫的转化

  相同价态的含硫化合物间,是通过酸碱反应规律联系在一起的:

  H2,硫化氢 H2,氢硫酸

  NaH,硫氢化钠 Na2,硫化钠

  O2,二氧化硫 H2O3,亚硫酸 NaHO3,酸式盐 Na2O3,正盐

12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