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当前位置:考试网 >>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 银行资格初级 >> 法律法规 >> 辅导资料 >> 文章内容

2018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要点:金融基础_第3页

来源:考试网  [2018年7月26日]  【

  知识点十、利息率概念与种类

  利息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也就是资金的价格。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收入同本金之间的比率。

  二、利息率的主要种类

  (一)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1.固定利率

  指在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商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合同期内,利率不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而变化。

  2.浮动利率

  指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共同商定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的利率。

  (二)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

  1.存款利率

  指客户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所取得的利息与存款本金的比率。

  2.贷款利率

  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所收取的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和借款人的筹资成本,影响着借贷双方的经济利益。

  存贷利差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的经济效益,对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货币流通也有重要影响。

  (三)基准利率和基础利率

  1.基准利率

  由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利率。

  基准利率有两重含义:一是基准利率决定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是金融机构系统制定存款利率,贷款利率、有价证券利率的依据;二是基准利率表明中央银行对于当期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关系的总体判断,基准利率的变化趋势引导着一个国家利率的总体变化方向。我国目前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

  2.贷款基础利率

  指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

  2013年10月,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

  知识点十一、我国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由经济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一是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二是以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为核心的利率调控机制

  三是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市场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拆借利率管制。

  1996年和1998年,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相继实现利率市场化发行。

  1997年,债券回购利率实现了市场化。

  2000年9月,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以上大额外币存款利率放开。

  2003年1 1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

  2004年11月,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全部放开。

  2004年10月,放开了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

  2008年4月,银行间市场利率市场化。

  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2014年3月1日,在上海自贸区已先行取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

  2015年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也进行了调整,其中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5倍。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1.影响

  (1)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影响银行存贷差的利润空间,尤其对国内银行高度依赖利息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造成冲击;

  (2)把定价权交给了市场,对银行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一系列风险;

  (4)改变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影响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使竞争日益激烈;

  (5)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加了资本管理难度。

  2.机遇

  (1)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2)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创造更加自由的经营环境,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主动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手段。

  3.对策

  (1)向综合化经营模式转变,调整盈利模式及收入结构,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

  (2)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体系,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

  (3)调整存贷款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

  (4)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方法和相关制度,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避免信用风险增加带来的潜在危机;

  (5)丰富和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方法和水平,完善管理体制,为银行取得收益提供保障。

  知识点十二、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的概念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做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外汇一般常指自由外汇,作为自由外汇必须同时具备以下特征:以外币表示的外国金融资产;在外国能够得到偿付的货币债权;可以兑换成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

  我国外汇条例中外汇,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做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1.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

  2.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

  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

  4.特别提款权

  5.其他外汇资产

  (二)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1.汇率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的折算比率,是以一国货币来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2.外汇标价法:

  (1) 直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应付多少本币。

  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上升,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汇率下降,外币贬值,本币升值。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2)间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

  间接标价法下,汇率上升,外币贬值,本币升值;汇率下降,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市场上采取间接标价法的货币主要有英镑、欧元、澳大利亚元、新西兰元等。

  (三)汇率的种类

  汇率分类

  (1)固定汇率、浮动汇率;

  (2)即期汇率、远期汇率(远期差价分升水、贴水、平价);

  (3)官方汇率、市场汇率;

  (4)名义汇率、实际汇率

  知识点十三、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一)国际收支

  当一国存在较大国际收支逆差时,本国外汇收入比外汇支出少,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供给,会造成外汇汇率上涨,本币对外贬值;

  反之,当一国处于国际收支顺差时,本国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增加,而进口减少、外汇支付减少,这时,外汇供给大于支出,从而造成本币对外升值,外汇汇率下跌。

  (二)利率水平

  当一国提高利率水平或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时,会引起资本流人,由此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大,使本币升值,外汇贬值;反之,当一国降低利率或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时,会引起资本从本国流出,由此对外汇需求增大,外汇升值,本币贬值。

  (三)通货膨胀因素

  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该国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其对外币比价同样趋于下跌。

  (四)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的形式主要是直接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以改变外汇供求关系,促使汇率发生变化。其影响汇率变动的能力,取决于该国金融当局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多少。

  (五)一国经济实力

  如果一国经济实力较强,为本币币值稳定和坚挺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会增强外汇市场对该国货币的信心,从而导致本币对外不断升值。

  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实力较弱(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率高、国际收支巨额逆差、外汇储备短缺、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失衡等),会使本币失去稳定的物质基础,人们对其信心下降,从而导致本币对外不断贬值。与其他因素相比较,一国经济实力强弱对汇率变化的影响是长期的。

  (六)其他因素

  一些非经济因素、非市场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波及外汇市场。比如一国政局不稳、有关国家领导人更替、战争爆发等,都会引起外汇市场行情的波动。另外黄金市场、股票市场、石油市场等其他投资品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也会引致外汇市场汇率波动。

  知识点十四、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一)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即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行使货币职能,逐步成为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

  近几年,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结算规模迅速扩大;资本与金融项下人民币业务不断突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加快,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已经初具规模;外经贸领域人民币计价扩大;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持续扩大;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人民币与外币直接交易扩大;人民币开始进入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

  (二)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阶段(1978--1993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起步。

  这一阶段以增强企业外汇自主权、实行汇率双轨制为特征。这一阶段,外汇管理体制处于由计划体制开始向市场调节的转变过程,计划配置外汇资源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市场机制萌生和不断发育,对于促进吸引外资、鼓励出口创汇、支持国内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此后,中国始终坚持这个方向,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二阶段(1994--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初步确定。

  1994年初,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变动主要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这一阶段,我国初步确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外汇管理制度框架。

  第三阶段(2001年以来),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积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健全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外汇管理方式加快从重点管外汇流出转为流出入均衡管理,逐步建立起资本流动双向均衡管理的制度框架,在2008年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确立了均衡监管思路,并在行政法规层面明确取消了强制结售汇制度。

  我国现阶段汇率政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1-22章)
第一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经济基础
第二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金融基础
第三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金融市场
第四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银行体系
第五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负债业务
第六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资产业务
第七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中间业务
第八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理财业务
第九章

业务创新与发展(中级)

第十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银行管理基础
第十一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第十二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第十三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资本管理
第十四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风险管理
第十五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银行从业法律基础
第十六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民事法律制度
第十七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商事法律制度
第十八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刑事法律制度
第十九章

行政法律制度(中级)

第二十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银行监管体制
第二十一章

银行监管目标、方法(中级)

第二十二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章节考题:银行自律与市场约束
考试网(Examw.COM)提供

1 2 3
责编:liumin2017

报考指南

焚题库
  • 会计考试
  • 建筑工程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