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模拟题 >> 青海语文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20年青海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8)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20年2月25日 ]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酝酿(liànɡ) 窠巢(kē) 惩戒(chéng) 发髻(jì)

  B.水藻(zǎo) 看护(kàn) 花苞(bāo) 棱镜(lén)

  C.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吝啬(sè)

  D.珊瑚(shuān) 风筝(zhēng) 咄咄(duō) 菜畦(q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他心思缜密,做事总是瞻前顾后,从未出过纰漏。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开始变得暴怒无常,他的母亲十分担忧。

  C.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D.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大约五十多岁了。

  4.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中的空缺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一首删改在夜空里的歌谣 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③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④一片冬日的阳光

  爱心是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5.名著阅读(4分)

  (1)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塑造“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2分)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西游记》中唐僧在枯松涧火云洞落难,徒弟 (填人物)最终请来观音菩萨降伏了红孩儿。取得真经返归途中,老鼋作梗让师徒又经受了一次磨难,它作梗的原因是 。(2分)

  6.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2分)

  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雏燕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芽苗;春天从 。

  7.古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回乐峰前沙似雪,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强欲登高去,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你的同学林刚为人很大方,但你觉得他有时太吵闹、太奢侈浪费,你可以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 , ”来劝他。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鉴:镜子),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

  二、阅读与感悟(34分)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2分)

  9.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3分)

  (二)文言阅读《狼》,完成10—13小题。(共11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恐前后受其敌( )

  (2)屠自后断其股( )

  1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3.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3分)

首页 1 2 3 尾页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