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首页 | 考试用书 | 培训课程 | 模拟考场  
  当前位置: 中华考试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语文模拟题 >> 广西语文模拟题 >> 文章内容
  

2015年广西中考语文考前模拟试题1_第3页

来源:中华考试网收藏本页   【 】  [ 2015年3月18日 ]

  12.指出下面各句中的“爱”所指的含义(选择答案,把答案填写在横线上):(4分)

  ①爱在这里。 爱:_____________

  ②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爱:_____________

  ③爱是不是太阳? 爱:_____________

  ④爱有点像太阳没有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爱:_____________

  A爱是一种美好 B爱是一种感情(或爱是一种心理体验。)

  C爱是可感知抽象概念 D爱是一种光明和温暖

  13.“我感觉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这句话中,“无数无形的线条”指的是__________ 用的是_________ _的修辞手法。“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道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分)

  14. 从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到“爱”这种抽象难懂的概念来看,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15、请仿照下列句子,写出你对爱的感受。(4分)

  爱并不是虚情假意的谎言,它是实实在在的情感,只要仔细感受,你就会发现爱本就紧挨着你:它可能是清早母亲挤在你牙刷上的一寸牙膏,让你感受到温馨;它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让你_________ _;它可能是______________ __,让你________ __。在生活中,你有了这种感受、体会、感悟,受到触动感染和激励鼓舞,你就会去掉冷漠,解除封闭,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达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 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7、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中,“多”字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什么?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③段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描绘,有什么作用? (3分)

  20、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分)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三)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21、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4分)

  22、下面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4分)

  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23、第④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哪一句? 其作用是什么?( 3分)

  2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文章的④—⑥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

  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

  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

  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

  三、作文 (60分)

  题目一: “在这个不寻常的 里”(横线可填“日子、春天、节日……”)

  题目二:有一首歌常留心间

  要求:

  1、两题目任选其一。 2、如选题目一,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3、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要尽量做到中心明确,有情感真实,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文章在600字左右。

我要提问】【本文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顶部
将中华自考网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中华自考网 | 复制本页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 | 申请链接 TOP
关于本站  网站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站内导航
Copyright © 2006-2019 中华考试网(Exam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