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执业医师 >> 模拟试题 >> 2021中医执业医师模拟卷及答案:第一单元

2021中医执业医师模拟卷及答案:第一单元_第4页

来源:考试网   2020-10-15   【

  (127—128题共用备选答案)

  A.合欢皮

  B.酸枣仁

  C.远志

  D.琥珀

  E.磁石

  127.既能活血消肿,又能解郁安神的药物是

  128.既能活血散瘀,又能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129—130题共用备选答案)

  A.茵陈蒿

  B.萆薢

  C.虎杖

  D.地肤子

  E.金钱草

  129.具有利湿退黄,解毒消肿功效的药物是

  130.具有利湿退黄,散疾止痛功效的药物是

  (131—132题共用备选答案)

  A.禹白附

  B.竹沥

  C.石菖蒲

  D.冰片

  E.牛黄

  131.中风痰迷,便秘,脉实,宜选用的药物是

  132.中风痰迷,心肝有热,宜选用的药物是

  (133-134题共用备选答案)

  A.蛇床子

  B.白鲜皮

  C.秦皮

  D.土茯苓

  E.山茱萸

  133.既能杀虫止痒燥湿,又能温肾壮阳的药物是

  134.既能治疗梅毒,又能治疗湿热疮毒的药物是

  (135—136题共用备选答案)

  A.渗湿

  B.通便

  C.升阳

  D.补血

  E.疏肝

  135.参茶白术散的功用有

  136.炙甘草汤的功用是

  (137—138题共用备选答案)

  A.内泻热结

  B.活血祛瘀

  C.和解清热

  D.泻火除湿

  E.缓急止痛

  137.大柴胡汤中配伍大黄的主要意义是

  138.大柴胡汤中配伍芍药的主要意义是

  (139—140题共用备选答案)

  A.舟车丸

  B.保和丸

  C.枳实消痞丸

  D.木香槟榔丸

  E.枳实导滞丸

  139.具有消导化积、清热祛湿功用的方剂是

  140.具有行气导滞、攻积泄热功用的方剂是

  (141—142题共用备选答案)

  A.温中补虚,理气健脾

  B.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C.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D.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E.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141.大建中汤的功用是

  142.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143—144题共用备选答案)

  A.炒苍术、炒黄柏

  B.石菖蒲、飞滑石

  C.白通草、飞滑石

  D.石菖蒲、制半夏

  E.石菖蒲、益智

  143.连朴饮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144.三仁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145—146题共用备选答案)

  A.健脾丸

  B.保和丸

  C.枳实消痞丸

  D.真人养脏汤

  E.葛花解醒汤

  145.酒食伤脾,眩晕呕吐,胸膈癌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苔腻脉滑者。治宜选用

  146.脾胃虚弱,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薄腻,脉虚弱者。治宜选用

  (147—148题共用备选答案)

  A.丁香柿蒂汤

  B.旋覆代赭汤

  C.半夏泻心汤

  D.柴胡疏肝散

  E.蒿芩清胆汤

  147.肝气郁滞,胁肋疼痛者,治宜选用

  148.胃虚痰阻,气逆不降而脘痞噫气者,治宜选用

  (149—150题共用备选答案)

  A.阴中求阳

  B.填精化血

  C.补气生血

  D.壮水制火

  E.滋水涵木

  149.当归补血汤的方药配伍体现

  150.金匮肾气丸的方药配伍体现

  第一单元

  1.B解析:略

  2.C解析:略

  3.A解析:《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故从冬至到立春,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4.D解析:略

  5.C解析: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C是肾的生理功能。

  6.C解析:心藏神,主神志,主宰和协调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同时也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因其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故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依据是心主神志。

  7.E解析:在五脏之中,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气主升主动。肝主升发,是指肝具有升生阳气以启迪诸脏,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的作用,故又言肝主升生之气。脾升散水谷精微,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作用。

  8.C解析: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是肾精及其所化肾气的生理作用。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最基本物质。肾藏精,精化气,肾精所化之气为肾气,肾精足则肾气充,肾精亏则肾气衰。因而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以及在生命过程中的生殖能力,都取决于肾精及肾气的盛衰。

  9.E解析: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脾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脾两脏中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防止出血。

  10.E解析: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主运化为脾的生理功能;通调水道为肺的生理功能;主受纳为胃的生理功能;主腐熟水谷也是胃的生理功能。主泌别清浊是小肠的生理功能。

  11.E解析:略

  12.D解析:略

  13.D解析:《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

  14.D解析: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

  15.C解析:六淫中,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侵入,热淫于内,一方面迫津外泄,因气随津泄而致气耗;另一方面则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伤人体的阴气。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

  16.C解析:《金贵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载“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7.A解析:血瘀无论病在何处,均易见疼痛,且痛有定处,甚则局部形成肿块,触之较硬,位置比较固定,如肿块生于腹内,称为“癥积”。另外,唇舌紫暗以及舌有瘀点、瘀斑,皮肤赤丝红缕或青紫,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等,也是血液瘀滞的征象。

  18.B解析:《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甘味属土,肾属水。肾藏精主骨,精血互生,肾其华在发。多食甘则伤脾,脾土壅盛,土能乘水,脾病累及于肾,则肾病,可见骨痛而发落。

  19.E解析:略

  20.E解析: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一般情况下,对泄泻、崩漏、尿频等症,多用止泻、固冲、缩尿等法,这些邪实本质的通泄症状出现时,则当以通治通。

  21.C解析: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实证较多见于体质比较壮实的患者。C属于气的失调。

  22.E解析:A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人的孕脉。B主阴盛气结。C主阳盛实热或邪实阻滞之证。D多见于惊恐、疼痛之症。惊则气乱,痛则气结,皆属阴阳相搏之候。E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疾而虚弱为阳气将绝之征。

  23.D解析: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24.D解析:略

  25.B解析:阳虚证可见经常畏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湿盛证可见头胀而痛,胸闷纳呆、脘痞、恶心,或口不渴,肢体困重酸楚,疲乏无力,苔薄白而腻,脉濡或缓。综合两证的舌象,本题应选B解析:略

  26.A解析: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其形成的原因是热入营血,气血沸涌,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而瘀滞,虚火上炎,舌体脉络充盈,故舌呈绛色。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27.C解析:若牙齿干燥,为胃阴已伤;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甚,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精不上荣所致;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多为骨绝,属病重;齿焦有垢,为胃肾热盛,但气液末竭;齿焦无垢,为胃肾热甚,气液已竭。

  28.B解析:咳声如犬吠样,多属肺肾阴虚,火毒攻喉,见于白喉。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甚则呕恶咯血,终止时作“鹭鸶叫声”,名曰顿咳,也称百日咳,常见于小儿,是属肺实,多由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所致。外感风寒咳嗽声音重浊,兼见痰清稀白,鼻塞不通。

  29.C解析:语言春涩者,表现为吐字困难或不清,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之先兆或中风后遗症。热扰心神可见谵语,痰火扰心可见狂言,心气不足见错语或独语,A、B、D、E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C

  30.B解析:略

  31.E解析:略

  32.D解析:口淡乏味:因脾胃腐熟运化功能低下,病人食少纳呆,故感口淡乏味,属脾胃气虚。口甜或黏腻:因甜味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于口,故感口甜或黏腻,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因酸味入肝,肝热之气上蒸于口,则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胄,食停胃中不化,胃中浊气上泛,故感口中酸馊,属伤食。

  33.D解析:阴虚证见口干,但不欲饮,兼见潮热、盗汗、颧红等症;湿热证见口渴,饮水不多,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腻;痰饮内停见大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兼见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音;内有瘀血见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见舌质隐青或有青紫色瘀斑,脉涩。

  34.C解析:A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的症状。B指自觉眼睑、眦内或目珠瘙痒的症状,轻者揉拭则止,重者极痒难忍。C指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D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的症状,亦称夜盲、雀目、鸡盲。E不属于问目的范畴。

  35.A解析:略

  36.B解析:A见于阳气不足,气血不充。B可见于肾虚、寒证、瘀血、痛症、水饮。C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D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E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37.D解析:A多因心脉急骤闭塞所致,可见于真心痛等病。B多因热邪壅肺,肺络不利所致,可见于肺热病等。C多因痰热阻肺,热壅血瘀所致,可见于肺痈等病。D多因气结痰凝血瘀,经气不和所致,可见于胁肋痛等病。E可由肺癌、胸部外伤等,导致胸部疼痛。

  38.B解析:食滞胃脘指饮食停积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等为主要表现。胃阴虚指阴液亏虚,胃失濡润、和降,以胃脘嘈杂,饥不欲食,脘腹痞胀、灼痛等为主要表现。肝脾不调指肝失疏泄,弹失健运,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更溏等为主要表现。肝胃不和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胃阳虚指阳气不足,胃夫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等为主要表现。

  39.D解析:脏腑湿热证主要表现为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厌油腻,泛恶欲呕,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为阴部潮湿、瘙痒、湿疹,阴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A、B、C、E分别属于脏或腑的表现。

  40.D解析:血虚证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睑、唇、舌色白,脉细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导致血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血液耗损过多;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血虚证主要指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

  41.E解析:阳水证主要表现为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猛、皮肤薄而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若化热则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42.E解析:略

  43.B解析:一般来说,动物角、甲、壳类药物和矿物类药物,大多需要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植物药中,苦楝皮等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与一般药同入汤剂时,也需先煎。另外,有的药久熬可使其毒性降低(如川乌、草乌、附子、雷公藤等),亦应先煎。

  44.A解析:人参、西洋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45.A解析: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秕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庫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46.B解析:A、C宜空腹服用,D宜饭前服用,E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B宜在饭后服用。

  47.E解析:桑叶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炙桑叶。

  48.A解析:白芥子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49.A解析:A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B凉血滋阴,泻火解毒。C善清血,而又活血,因而有凉血散瘀的功效,使血流畅而不留瘀,血热清而不妄行。D清热凉血,散瘀止痛。E清热镇痉,平肝息风,解毒消肿。血热妄行。

  50.C解析:略

  51.A解析:略

12345
纠错评论责编:wzj123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