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中医执业医师 >> 考试辅导 >> 文章内容

2016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第一章问诊第三节_第2页

   2016-01-21 11:26:49   【

  五、问耳目

  问耳目可诊察耳目局部病变及肝、胆、肾、三焦等脏腑病变。

  (一)问耳

  1.耳鸣

  (1)暴发耳鸣,声大如雷,或如潮水声,按之鸣声不减者:实证。

  (2)渐觉耳鸣,声音细小,如闻蝉鸣,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虚证。

  2.耳聋

  (1)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

  (2)久病渐聋者:多属虚证。

  3.重听:是听声音不够清楚,声音重复。

  (1)骤发重听者:多属实证。见于痰浊。

  (2)渐致重听者:多属虚证。见于肾虚。

  (二)问目

  1.目痒:两目痒甚,伴灼热者,多属火热;目微痒而势缓者,多属血虚。

  2.目痛:痛剧者,多属实证,多为肝火上炎、处感风热;痛微者,属虚证。多为阴虚火旺。

  4.目眩:指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花物、蚊蝇飞动。病机同头晕。

  5.目昏: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

  6.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

  7.歧视: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

  六、问睡眠

  睡眠的生理与卫气循行、阴阳盛衰、气血盈亏、心肾的功能有关。

  (一)失眠

  失眠的含义: 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

  失眠的原因:营血不足,心神失养;阴虚火旺,内扰心神;火邪、痰热内扰,心神不安。

  (二)嗜睡

  嗜睡是指不论昼夜皆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

  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嗜睡呼之即醒,醒时神志清楚;昏睡呼之不醒,神志不清,属昏迷范畴,如温病出现高热昏睡,是热入心包之象。

  嗜睡的病机:痰湿困脾困倦嗜睡,伴胸闷、苔腻。

  心肾阳虚精神疲惫,似睡非睡,畏寒肢冷,脉微细。

  脾气不足饭后嗜睡,食少纳呆。

  七、问饮食

  (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饮:多见于寒证、湿证或无明显燥热之证。

  2.口渴欲饮:多见于燥证、热证。

  3.大渴喜冷饮:里热炽盛,津液大伤。

  4.口渴多饮,多尿:消渴病。

  5.渴喜热饮,饮量不多:痰饮内停或阳虚水津不布。

  6.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内有瘀血。

  7.口渴而不多饮,兼有身热不扬:湿热内蕴

  8.口渴而不多饮,见有身热夜甚:热入营分。

  8.先渴饮而后作呕,或饮后即吐:水饮内停的水逆证。

  9.先呕吐而后渴欲饮水:津伤饮水自救之象。

  (二)食欲与食量

  1. 食欲减退:指不想进食,食量减少。又称纳呆、食少、食欲不振等。

  见于脾胃虚弱、湿邪困脾、食滞胃脘。

  2. 厌食:指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

  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满者,见于食积。

  厌食油腻食物,兼脘腹胀满者,为脾胃湿热。

  厌食油腻厚味,兼胁肋疼痛者,为肝胆湿热。

  孕妇厌食,轻者多属生理现象。若伴有严重呕吐者,属妊娠恶阻。

  3. 消谷善饥:食欲过旺,食后不久即有饥饿感,进食量多。

  消谷善饥,形体消瘦者,常为消渴病,因胃火亢盛。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则多属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多属胃阴不足之证。蛔虫内扰也可见之。

  5.嗜食异物:常见于虫积。

  8.除中:指危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

  (三)口味

  1.口淡乏味:多属脾胃虚弱,也可见于寒证。

  2.口甜:多属脾胃湿热,也可见于脾虚。

  3.口粘:主湿证。

  4.口酸:多为宿食停滞、肝胃郁热。

  5.口苦:多为各种热证,以心火、肝胆火为多。

  6.口咸:多为肾病及寒证。

  7.口涩:多为燥热伤津、脏腑热盛。

  八、问二便

  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因于热、虚所致。

  (2)泄泻:指便次增多,便质稀薄。多属大肠湿热,或食滞胃肠,或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

  完谷不化: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久病多属脾虚、肾虚,新病多属伤食。

  溏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属肝脾不调;大便先干后溏,属脾虚。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冻,多见于痢疾、肠癌。

  便血:血色鲜红者,为近血,出血部位多在肛门附近;血色按红或紫黑,为远血,出血部位多在胃部。

  肛门灼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多见热泻或湿热痢。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为痢疾主症之一。

  排便不爽:见于肝脾不调、大肠湿热、伤食。

  肛门气坠:见于中气下陷。

  泻下黄糜,色黄味臭:属大肠湿热。

  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是谓五更泄,由肾虚命门火衰,阴寒湿浊内致。(二)小便

  1.尿量增多:多属虚寒,也常见于消渴病。

  2.尿量减少:多见各种热证或水肿病。

  3.小便频数:指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短赤急迫者,多为下焦湿热;尿多而频者,多为肾阳气虚。

  4.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曰隆;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称闭,统称隆闭。可由肾虚、湿热、结石、瘀血引起。

  5.小便涩痛:排出不畅而痛,多见于淋病。

  6.余溺不尽:小便后点滴不尽。

  7.小便失禁:小便失控而自遗。

  8.遗尿:睡中小便自遗。

  九、问经带

  (一)月经

  1.月经生理

  (1)经期:28日左右行经1次,行经期一般3~5日。

  (2)经量:50~100ml。

  (3)经色:正红色。

  (4)经质:不稀不稠,不夹杂血块。

  2.经期异常

  (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经常提前7日以上。属气虚或血热。

  (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经常错后7日以上。虚者多由营血亏损或阳气虚衰所致;实者多因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探视阻滞。

  (3)经期错乱: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不定。虚者多因脾肾虚损所致;实者多由肝气郁滞所致。

  3.经量异常

  (1)月经过少:经量较以往明显减少或点滴即净。虚者多因营血衰少,肾气亏虚所致;实者多由寒凝、血瘀、痰湿阻滞而致。

  (2)月经过多: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多由血热或气虚所致。

  (3)崩漏:非经期阴道出血。势急量多者为崩;势缓量少者为漏。多因热伤冲任、瘀阻冲任或脾肾气虚所致。

  (4)经闭:行经年龄末孕而停经超过3个月,以及非哺乳期月经不来潮者。虚者多由气虚血亏所致;实者多因气滞血瘀或寒凝痰阻所致。

  4.经色、经质异常

  (1)经色淡红质稀:血少。

  (2)经色深红质稠:血热。

  (3)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寒凝血瘀。

  5.痛经: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难忍。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血瘀;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多为寒凝或阳虚;若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为气血两虚。

  (二)带下

  1.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稀,淋漓不绝。多因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2.黄带:带下色黄,质粘而臭秽。多由湿热下注所致。

  3.赤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多因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所致。

12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examw.cn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次报名
    ¥20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精品套餐报名
    ¥6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单科基础强化班招生
    ¥50.00
  • 2016年环球网校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全科辅导班报名
    ¥200.00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