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执业医师 >> 口腔助理医师 >> 模拟试题 >> 2020年口腔助理医师医学免疫学精选习题:超敏反应

2020年口腔助理医师医学免疫学精选习题:超敏反应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2020-01-21   【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该题针对“超敏反应基本概念与分型”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超敏反应分为Ⅰ、Ⅱ、Ⅲ、Ⅳ型。Ⅰ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抗体引起的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Ⅲ型超敏反应是由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该题针对“超敏反应基本概念与分型”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或氯苯那敏可通过竞争组胺受体而拮抗组胺的作用。阿司匹林为激肽拮抗剂。多根皮苷酊磷酸盐(白三烯拮抗剂)可拮抗白三烯的作用。

  【该题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对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可采用下述药物进行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药。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3)过敏性休克的抢救药。

  【该题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知识点进行考核】

  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脱敏疗法:对已查明变应原的患者,可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变应原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其机制是:通过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G类抗体,降低IgE抗体的水平;IgG可结合并封闭变应原,阻断变应原与致敏细胞上的IgE结合。对必须使用异种免疫血清而又过敏者,可短间隔(20~30分钟)小剂量多次注射抗血清,使体内致敏细胞分期分批小量脱颗粒释放介质,解除致敏状态。

  【该题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知识点进行考核】

  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查明变应原最常见方法是变应原皮肤试验。具体做法是将0.1ml稀释的可疑变应原(如青霉素25U/ml、抗毒素血清1:100、尘螨1:100 000、花粉1:10 000)在受试者前臂内侧做皮内注射,15~20分钟后观察。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风团直径>1cm为皮试阳性。

  【该题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知识点进行考核】

  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在明确变应原后,防治Ⅰ型超敏反应的首选方法是避免接触变应原。

  【该题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知识点进行考核】

  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对必须使用异种免疫血清而又过敏者,可短间隔(20~30分钟)小剂量多次注射抗血清,使体内致敏细胞分期分批小量脱颗粒释放介质,解除致敏状态。

  【该题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知识点进行考核】

  9、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3.消化道过敏反应。

  4.皮肤过敏反应。

  【该题针对“临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1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病毒或支原体感染等因素可使体内IgG发生变性,变性的IgG可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自身IgG的IgM、IgG或IgA抗体,这些抗体被称为类风湿因子(RF)。自身变性IgG与类风湿因子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关节滑膜引起类风湿关节炎。

  【该题针对“临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1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者血管炎型变态反应。是由抗原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激活补体,并在各种效应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该题针对“临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1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新生儿溶血症:可因母子间Rh血型不符引起。血型为Rh-(RhD基因缺失)的母亲由于输血、流产或分娩等原因接受红细胞表面Rh抗原刺激后,可产生抗RhIgG类抗体。当该母亲再次妊娠,且胎儿血型为Rh+时,母体内的Rh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与其红细胞结合使之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新生儿溶血。产后72小时内,注射Rh抗体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RH+红细胞,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该题针对“临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1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临床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等。

  【该题针对“临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1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①药物过敏性休克;②呼吸道过敏反应;③消化道过敏反应;④皮肤过敏反应。

  【该题针对“临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1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血液中的可溶性抗原与IgG或IgM结合可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该复合物不易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清除,也不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随尿液排出体外,而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下述机制引起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的C3a和C5a可激活表达C3a和C5a受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激活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激活的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引起局部血小板集聚、激活,促进血栓形成,加重组织损伤、水肿;C3a和C5a可趋化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时,释放溶酶体酶、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性纤维酶等,这些酶可损伤血管及局部组织。

  【该题针对“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1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血液中的可溶性抗原与IgG或IgM结合可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该复合物不易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清除,也不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随尿液排出体外,而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下述机制引起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的C3a和C5a可激活表达C3a和C5a受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激活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激活的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引起局部血小板集聚、激活,促进血栓形成,加重组织损伤、水肿:C3a和C5a可趋化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时,释放溶酶体酶、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性纤维酶等,这些酶可损伤血管及局部组织。

  【该题针对“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1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血液中的可溶性抗原与IgG或IgM结合可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该复合物不易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清除,也不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随尿液排出体外,而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下述机制引起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的C3a和C5a可激活表达C3a和C5a受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激活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激活的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引起局部血小板集聚、激活,促进血栓形成,加重组织损伤、水肿:C3a和C5a可趋化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时,释放溶酶体酶、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性纤维酶等,这些酶可损伤血管及局部组织。

  【该题针对“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1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血液中的可溶性抗原与IgG或IgM结合可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该复合物不易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清除,也不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随尿液排出体外,而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该题针对“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1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血液中的可溶性抗原与IgG或IgM结合可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

  【该题针对“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2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该题针对“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2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新合成的介质:主要有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三烯(LT)是晚期反应的主要介质,可刺激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持久地收缩,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黏膜分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刺激血小板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前列腺素可刺激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毛细血管扩张。IL-4和IL-13可刺激Th2应答,促进B细胞产生IgE、IL-3、IL-5和GM-CSF。IL-5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和活化。

  【该题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2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预贮备介质:主要有组胺和激肽原酶。组胺的生物活性是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刺激支气管胃肠道、子宫和膀胱等处平滑肌收缩;促进黏膜、腺体分泌增多。组胺可引起下述症状:皮肤、黏膜充血水肿,荨麻疹,鼻塞,流鼻涕,支气管哮喘,恶心,呕吐、腹泻等。激肽原酶作用于血浆中的激肽原产生激肽,其中的缓激肽有以下作用:刺激平滑肌收缩,引起支气管痉挛;扩张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强;趋化白细胞:刺激痛觉神经引起疼痛。

  【该题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2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1.致敏:进入机体的变应原刺激B细胞产生的特异性IgE抗体。该IgE抗体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Ⅰ结合,这种结合累积到一定程度,机体就进入了致敏状态。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甚至更长。

  2.激发: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与致敏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交联使其脱颗粒、释放生物学活性介质。

  3.效应: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性过敏反应。生物活性介质主要有以下两类:

  (1)预贮备介质。(2)新合成的介质。

  【该题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24、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致敏:进入机体的变应原刺激B细胞产生的特异性IgE抗体。该IgE抗体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Ⅰ结合,这种结合累积到一定程度,机体就进入了致敏状态。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甚至更长。

  【该题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2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分为致敏、激发和效应三个阶段。

  【该题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2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人有变应原、IgE及其受体、前列腺素(PG),白三烯(LT)、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

  【该题针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A2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类Arthus反应: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抗毒素等可在注射局部出现以红肿、出血和坏死为特征的类Arthus反应。

  【该题针对“临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三、B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该题针对“超敏反应基本概念与分型”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Ⅱ型超敏反应又称为溶细胞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该题针对“超敏反应基本概念与分型”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变态反应。

  【该题针对“超敏反应基本概念与分型”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该题针对“超敏反应基本概念与分型”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的最为常见。青霉素的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组织蛋白或细胞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IgE而使机体致敏。从空气中吸入青霉素降解产物或青霉菌孢子也可使人致敏。当致敏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即可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为防止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注射青霉素前必须做过敏试验。

  【该题针对“临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呼吸道过敏反应:常因吸入花粉、尘螨、真菌和毛屑等变应原或感染呼吸道病原微生物引起。常见的疾病是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也称花粉症,因反复吸入树粉或花粉引起,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抗组胺药能显著控制其临床症状。过敏性哮喘有早期和晚期反应两种类型。

  【该题针对“临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体质的个体在进食鱼、虾、蟹、蛋、奶等后可发生过敏性胃肠炎,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该题针对“临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皮肤过敏反应 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可引起荨麻疹和特应性皮炎(湿疹)。

  【该题针对“临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马血清抗毒素后1~2周,可在人体引起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症状体征。其产生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的抗毒素抗体和未完全排除的异种血清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停止注射抗毒素后,该血清病可自愈。

  【该题针对“临床常见的超敏反应性疾病”知识点进行考核】

12
纠错评论责编:jianghongying
考试题库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