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 >> 模拟试题 >> 语文模拟题 >>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训练12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训练12_第4页

中华考试网  2015-01-12  【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黄黄”有细密的花瓣,且排列整齐,细而长,像“一把把江南女子撑着的油纸伞”,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蒲公英的形状。

  B.蒲公英“你拥着我,我挨着你十分亲密”“好像要开一场盛大的宴会”,凸显“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道理。

  C.文章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调描写了母亲采撷“蒲公英”的场景,不仅回忆了往昔生活的苦涩,也衬托出今日生活的甘甜。

  D.“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学名——蒲公英”一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我”对“蒲公英”及母亲的回忆和感悟。

  E.文章中两次描绘了“我”与“母亲”“一手挎篮一手拿铲”,寻觅蒲公英的场景,不仅因为蒲公英清香可口,也因为它蕴含着一份真挚的亲情。

  解析:BC。B.“凸显‘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道理”错,应是描绘出蒲公英开放的繁密与热烈;C.“不仅回忆了往昔生活的苦涩,也衬托出今日生活的甘甜”文中无依据。

  6.文章首段写道:“有一种野菜,母亲亲切地叫它‘黄黄’,儿时的我一直学着母亲的叫法叫它‘黄黄’。”请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开头的作用。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考虑,可先考虑所用的一些关键词,如“铺垫”“呼应”“主题”等。

  答案:①内容上,由对“黄黄”的昵称引出“我”对母亲及蒲公英的回忆,为抒写“我”的感悟作铺垫;②结构上,与结尾相呼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7.文中的“蒲公英”有什么内涵?请联系全文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答题时,要紧扣“蒲公英”这一形象梳理作者的思路,然后找出答案要点。

  答案:①蒲公英不择环境,随遇而安;②蒲公英承载着幸福美好的回忆;③蒲公英充满温馨,饱含亲情。

  8.文章叙述的是“我与母亲”,却以“蒲公英”为标题,你认为用哪个题目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题目进行探究。题干要求中有两个标题可供选择,选用哪一个均可。认为以“蒲公英”为题好,可从内容与语言表达两个方面着手;以“我与母亲”为标题,则要注意“直抒胸臆”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1)以“蒲公英”为标题好。理由:在内容上,暗示文章的主题,通过对蒲公英的刻画与描绘,深情地回忆了“我”的童年趣事,通过“黄黄”的亲昵称呼,真切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在语言表达上,“我与母亲”过于平淡、直白,而“蒲公英”则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同时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示例2)以“我与母亲”为标题好。理由:“我与母亲”直抒胸臆,兼有点题之效,让人一览无余;“我” 对“母亲”的情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蒲公英”只是一种媒介物而已。

1234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