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湖南高考 >> 湖南高考历史模拟题 >> 高考历史测试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测试:第16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_第4页

中华考试网  2014-12-06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初步实现了第一步的航天器天地往返。此后,中国又先后发射神舟系列的4艘飞船,并在“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后,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2005年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相继发射,拉开了“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序幕,并完成了前半部分,而“天宫一号”则完成第二步后半部分的任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建立空间实验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6分)

  (2)据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的特点?(4分)

  (3)2007年,中国成功启动探月工程,中国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美丽的现实。“天宫一号”的发射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初步建立空间站的能力。分析中国从事这类航天战略活动的历史条件及其重大意义。(10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中的关键信息“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对工业的影响”等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从材料三中时间及成就可归纳出其发展的特点。第(3)问,结合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科技水平分析其条件;可从对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意义。

  答案:(1)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6分)

  (2)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科研和探索的领域扩展到太空。(4分)

  (3)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科技不断进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队伍。意义:推动中国科技向新的层次和高度发展;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10分)

  22.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时期的语文课本中,我们能读到时代的变化,更能感受到60多年来社会发展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三

  材料四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一些语文老师注意到,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一些学者认为,爱情题材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在外国作品的选编方面,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视野更加开阔、包容。……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语文教材内容与以前相比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6分)

  (3)观察材料三两张图片可看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的思想有何进步?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出现的新变化。(4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热衷于宣传革命家的活动、党的活动,这体现了革命史教育;同时选用了苏联文学,这体现了向苏联学习的特点。回忆新中国诞生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特点回答“原因”。第(2)问由材料二中“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和“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可知当时文章以政治时文宣传经济建设为主。结合当时国内经济建设情况回答“原因”。第(3)问1958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火朝天,2003年小学语文教材封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重视重工业到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变化。第(4)问材料信息反映了语文教材内容对人文、情感的关注。从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内容选材、内容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特点:内容以革命史、党史为主;向苏联学习。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6分)

  (2)特点:政治时文和工业建设文章大量取代原先的优秀文学作品。

  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6分)

  (3)进步:环保意识增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变化: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强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综合发展。(4分)

  (4)增加经济、人文、励志类型的文学作品;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分)

1234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