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贵州高考 >> 贵州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5贵州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6

2015贵州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16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5-05-22  【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有几个主要意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危船”与“陆沉”

  刘鹗在1903年发表的《老残游记》,首章就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把大清帝国比作一艘行在“太平洋”上即将沉没的危船,船上有数不清的难民,有手足无措的水手,有糊涂的船长,有趁火打劫者、跳海逃命者,还有鼓动人们造反的演说家。自命不凡的老残认为只要给他们送去罗盘,调整航线,就可以化险为夷。然而,当老残等人冒险驾船给危船送去罗盘和纪限仪的时候,却被众人认作“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而被砸翻船。

  与“危船”隐喻相近的中国形象还有“陆沉”意象。同时代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诗文当中都运用“陆沉”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秋瑾诗句:“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章太炎撰文署名“陆沉居士”。

  材料二 “东方病夫”与“东亚病夫”

  英国侨民奚安门主办的《字林西报》1896年10月17日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东方病夫”一词,时任《时务报》主编的梁启超译为:“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1938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讽刺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驮着一个巨大的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梁启超在完成于1906年间的《新民说》中提到:“我以病夫闻于世界,手足以瘫痪,以尽失防护之机能,东西诸国,莫不磨刀霍霍,内向而鱼肉我矣。”

  材料三 “睡狮”与“醒狮”

  “睡狮”与“醒狮”的观念起源于19世纪末,流亡到日本的梁启超在《自由书·动物谈》(1899年)中把伦敦博物馆陈列的一种状若狮子、先睡后醒的巨物看作中国的象征。

  1902年12月,蔡元培分析国内外形势说:“我国睡狮不觉,尚未进入民族主义之时代。”此后,诸多革命志士的文章辞赋中,频频出现“睡狮起舞”、“警睡狮”、“猛睡狮,梦中醒”等比喻。

  《汪穰卿笔记》卷8附录之《琴瑟寄庐类稿》“睡狮”条(大致意思是):洋人称中国人为睡狮,终有一醒。以此语质问洋人,他们都笑而不答。后来遇到一位驯狮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其中的原委得以破解。他说:我用生鸦片抹在牛肉上作为饲料给狮子,开始少许,逐渐增加,鸦片用到一定的剂量,狮子便终日昏睡,任凭看客戏耍。虽然有时张牙舞爪,发出吼叫,也不过就像在睡梦中一般,其实不会咬人的。驯狮者接着说,贵国之大,犹如狮子这样的庞然大物,受鸦片之害难道还不够吗?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

  (1)“危船”和“陆沉”意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状况?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怎样的心境?

  (2)“病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主要是指什么?“东亚病夫”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什么问题?

  (3)《汪穰卿笔记》将旧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什么?“睡狮”与“醒狮”的隐喻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案 (1)状况:中国社会全方位落后和充满危机: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民心不附;排斥外来先进文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心境:中国文化已经不能应对西方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具有亡国灭种的心理忧惧;对清政府的幻想不复存在;感受到救亡图存的自身责任。

  (2)病夫:男人吸烟片、梳辫子,女人裹小脚等丑陋病态。

  问题: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为西方所轻视,殖民者对中国形象的歧视性描绘;近代知识分子的民族忧患意识;成为中国人卧薪尝胆、自立自强的政治话语。

  (3)根源:洋人的鸦片侵略。

  思想:表达中华民族从沉睡到觉醒的转变过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反抗绝望、用于自勉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望。

  14.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二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三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

  (2)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

  (3)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否定:烧杀掳掠;抛弃儒家传统文化。

  理由: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2)支持观点一的材料:材料二、材料三。支持观点二的材料:材料一、材料四。

  (3)阶级立场、研究方法、史料占有、时代局限。

  解析 第(1)问注意史论结合并运用阶级分析法,第(2)问和第(3)问要注意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知识。

12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