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广东高考 >> 广东高考生物模拟题 >> 2016广东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种群和群落

2016广东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种群和群落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5-11-11  【

  11.[2014·江苏涟水金城检测]为了验证车轴草和粉苞苣这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科研人员做了如下相关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组别 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 粉苞苣的干重 1 单独种植 M 2 种植在同一花盆中 枝叶隔开 0.68 M 3 种植在不同花盆中 枝叶混合 0.47 M 4 种植在同一花盆中 枝叶混合 0.31 M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两种植物在一起生长时会竞争阳光、营养物质和水分等重要资源

  B.两种植物对阳光的竞争可以影响植物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竞争

  C.两种植物对阳光的竞争所产生的影响大于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竞争所产生的影响

  D.两种植物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竞争所产生的影响大于对阳光的竞争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内部种间关系等知识。1、2、3、4组对比说明车轴草与粉苞苣间存在竞争;2、4组对比说明车轴草与粉苞苣竞争光照,由表格数据可看出,光照对粉苞苣干重的影响值为0.68 M-0.31 M=0.37 M;3、4组对比说明车轴草与粉苞苣竞争营养物质和水分,由表格数据可看出,影响值为0.47 M-0.31 M=0.16 M,说明两种植物对阳光的竞争所产生的影响大于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竞争所产生的影响。两种植物对阳光的竞争会影响两种植物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竞争。

  答案:D

  12.[2015·北京西城区期末]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在盛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形曲线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解析:从图示可知,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培养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A正确;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故大草履虫应分布在培养液上部,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随机分布,B错误;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没有互利关系,不属于互利共生,C错误;草履虫为单细胞生物,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而适合用血球计数板来估算种群密度,D错误。

  答案:A

  13.[2015·青岛模拟]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

  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D.R之前和T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R→S种群类型数量剧减,很可能遭到自然灾害。S时仍有部分种群保留,S点之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发生的环境条件、演替过程不同,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答案:D

  14.[2014·济宁期末]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

  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解析:据题意,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方法为标志重捕法,A错误;0~2年内λ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第4年后开始λ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C正确;第4到第8年之间λ小于1,种群数量不断下降,所以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D错误。

  答案:C

  15.[2015·唐山模拟]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B.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解析:植被破坏的陡坡原有土壤环境都存在,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说法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变更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土壤条件,B说法错误;b→c阶段,物种①被淘汰,而物种②先下降后保持稳定,所以物种②对环境的耐受能力更强,C说法正确;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D说法正确。

  答案:B

  16.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稳定性)。下图甲表示草场载畜量对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自然种群大小对生殖数量、死亡数量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图甲可知,载畜量超过C点后将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B.由图甲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由图乙可知,F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若图乙表示某草场羊的种群,则控制其数量在E点比较适宜

  解析:乙图中F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密度基本保持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故C错误。

  答案:C

  17.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

  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

  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

  解析:分析曲线可知,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更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这种相互错开觅食,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蝙蝠夜间觅食,既可以降低与白天觅食的鸟之间的竞争关系,也避免遭遇许多天敌的白天捕食。

  答案:B

  18.[2014·北京东城区质量调研]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不易受到影响的群落是(  )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丁

  解析:群落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受到虫害袭击时,受到的影响越小,分析图中四个生物群落,群落甲和乙中生物种类较少,而群落丙中只有一种生物种群密度大,其余的种群密度太少,说明营养结构简单,容易受到影响;群落丁中生物种类多,每种种群的数量都比较多,故最稳定,选D。

  答案:D

  19.[2015·陕西质检]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豆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上不符合Nt=N0·λt

  B.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C.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D.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解析:图中显示田鼠种群密度呈S型增长,而Nt=N0·λt属于“J”型增长,A项说法合理;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项说法合理;b点以后株冠形成,株冠的遮挡使一些田鼠躲避了猛禽天敌的抓捕,C说法正确;曲线Ⅰ设桩密度更大,更利于猛禽的栖息,所以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20.[2014·北京海淀区期末]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C.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会比草丛更复杂

  D.草本植物种类始终最多说明群落类型没有改变

  解析:该常绿阔叶林是因曾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后逐步得以恢复的,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说法正确;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最多,自我调节能力最强,B说法正确;针叶林中的植物有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垂直结构较草丛复杂,动物分层也较草丛复杂,C说法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类型朝着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方向演替,D说法错误。

  答案:D

1234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