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考试网 >> 自学考试 >> 自考真题 >> 文学类 >> 文化市场与营销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化市场与营销试题_第2页

来源:考试网 [ 2014年9月11日 ] 【大 中 小】

  《新周刊》之所以包容书的形态,是因为书有收藏价值,深层次则是考虑到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中国人到现在买杂志不是买了就扔的消费习惯有关。所以,《新周刊》以具备书的特征的形态面向读者,准确的说是在刊物和书之间找到了一种合适的形态。市场上可能有上百种影响产品形态的因素,剥离出来,一一分析,才能知道自己存在的市场逻辑。在刊和书之间确立《新周刊》的特殊产品形态,这正是市场选择的逻辑展现。

  专题把《新周刊》特殊的产品形态发挥到极致,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配合,那就是内容上非常新锐的气质、畅快淋漓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中国不踢球》是真正引起全国性影响的一期特别策划,其超乎寻常的成功甚至连很多非球迷都蜂拥掏钱购买。它的轰动,不仅因为这个特点抓得非常及时,更主要是那种犀利、富于批判精神气质性的精神气质喷涌而出。在球迷心中,这一期成为绝版经典:黑色的封面、白色的大标题,简洁有力、一语中的、打破常规,达到了杂志与读者、球迷反应高度一致的效果。

  《砸烂电视》、《弱智的中国电视》,则更强化了《新周刊》的批判姿态。当时,中国电视处于一种变与不变的尴尬局面,《新周刊》毫不犹豫的掷向中国电视一枚重磅炸弹,它将受众对电视普遍无聊、缺乏吸引力的情绪集中表达并且释放出来,因此取得非常广泛的市场反馈。

  最初几年,《新周刊》以“批判者”的形象吸引了读者,制造了影响力,特别批判,特别叛逆,特别爱说“不”,这是因为那时的市场空间决定的——那时整个社会也是这样的姿态,对很多事情有愤怒的反思,希望清醒的声音,因此赞同新锐的姿态。

  以专题强化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形态难以持续,想像一下,每月都要换一次包装的快速消费品,并且要保证不断的推陈出新都能成功,简直太难了。如何延长成熟期,《新周刊》在视角、模式方面都致力于创新,并积极培养新的人才。

  A视角创新

  《新周刊》最显著的创新是选择由“破”而“立”的视角大调整。在封新城眼里,早期的“破”是阶段性的市场策略,在2000年之前,《新周刊》的观察视角基本上就一个“破”字,但在2000年的第一期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杂志社觉得自己必须转型,依据社会阶段的需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力。

  新世纪的第一期就叫《新三十而立》,第二期叫《娱乐新世纪》,《无厘头.com》《世纪沟》全出现了。封新城决定从这一年起,将由批判者开始转型为生活潮流的引领者。他找到了一个词,叫“生活方式”。观察视角一变,新的资源又出现了。

  B模式创新

  视角的变化引起的一个连锁反应就是“否定再否定”的模式革新。做书的集块式专题,最初是对传统报道零散模式的否定,现在这一模式也到了反思的阶段。

  于是,2003年的第一期,《新周刊》就别出心裁地作了一个《闭上眼,许个愿》。与以往所擅长的形式截然不同,这一时期没有任何观点,只选择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当时,封新城看到编辑在上网下载了一张图片做界面,是一个女孩闭着眼睛。封新城当下决定做这个主题,正好抓住了人们当时的一种渴望,一种普遍的心态。用十几个页面,一整版一整版,都是一个人闭着眼睛,然后谈他们的愿望,把以往《新周刊》的表现形态打破了。

  C新人新气象

  在《新周刊》的成长历程中,培养和输出了不少圈内名人,比如《中国不踢球》的操刀者龚小跃,后来进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担任了《南方体育》的主编。这使培养主编一度成为《新周刊》的一种“产品”,它自身的新陈代谢,人员更替,自然也带动了一轮接一轮的新思潮。

  封新城有个原则,就是比较愿意用新人。对管理者来说,他是希望不断用新人来对旧观念造成冲击。现在《新周刊》有一个主笔,是1978年出生的,进入杂志社才一年就成为主笔。当时,封新城在网络上浏览到他的一个帖子,进入他的网站看了内容,觉得很有意思,就给他发邮件,结果这位年轻人很快就被收入《新周刊》麾下。

  尝到了甜头的《新周刊》因此启动了在大学培养苗子的策略,先让富有潜质的学生到《新周刊》实习,培养一年半载,等他们毕业时候便迅速到位,直接进入工作状态。也正是这样的人才策略,才能使杂志不断淘汰老读者,培养新读者。

  [案例思考]

  《新周刊》的发展经历了生命周期的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及策略有哪些?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duan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