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笔讲串讲 >> 公共课 >> 马克思主义原理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章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8年2月21日]  【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1)货币转化为资本

  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和现实来看,资本最初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由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然后再将商品卖出,换回更多的货币,实现了价值的增殖。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m)。正是发生了这种价值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以,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发生价值增殖其原因就在于,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成为商品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还原为生产出劳动者所消费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1)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

  假定一天劳动力的价值工人只需要4小时就能生产出来,生产对于资本家毫无意义。

  资本家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支付的是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于是作为买者的资本家就取得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假定让工人再继续劳动4小时,这继续劳动的4小时就是工人为资本家所提供的无偿劳动,它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形式采取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特殊形式,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通过这种雇佣劳动制度,资本家利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量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价值的增殖。

  3、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1) 资本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剩余价值率。

  (3)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v=m′×v。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二是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用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0 必要劳动 4 剩余劳动 8

  0 必要劳动 2 剩余劳动 8

  例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 m′=4/4=100%。如果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至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到6小时,则m′=6/2=300%,剥削程度提高了两倍。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我们知道,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的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资本的使命是进行价值增殖,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必然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了生产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分配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瓜分;资本主义的流通既是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又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消费也从属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后,如果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出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仍然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并不全部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是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后果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日益减少,必然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有时还会绝对地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大量妇女和童工涌进工厂,大批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雇佣劳动队伍,同时人口的绝对数量从而劳动者的人数有时也会增加。

  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失业人口,形成相对人口对剩。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说而过剩,并不是人口的绝对过剩。相对过剩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第一,可以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第二,有利于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统治与剥削。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一方面,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工人阶级,却只拥有社会财富的极少部分,遭受着失业和贫困的折磨,生活极不安定。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即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严重社会危机的深刻经济根源。

  3、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

  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使社会生产力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迅速发展。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促进了生产规模进一步迅速扩大和产品数量的急剧增长,形成了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水平,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迅猛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由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便对社会化的生产按照社会需要由社会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按照社会需要配置社会资源和分配劳动产品。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社会性质。但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却把社会化的生产力变成资本家高效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生产力,把已经社会化的生产过程由私人资本家按照追求剩余价值的一己私利进行控制和管理,把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已经社会化的劳动成果的大部分攫为己有,变成他们的私人财产。

  因而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表现。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个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表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束缚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因而,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责编:613468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