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温病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2018自考温病学模拟试题(14)_第3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12月21日]  【

  一 名词解释

  1由于津液受伤而不能上升荣养头面清窍

  2指阴精竭于下而致孤阳上逆的一种病理变化

  3指肾水不足而致肾火偏亢,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

  4指阳明腑实燥热太盛而下竭肾水所致

  5是治疗胃津亏而肺气伤的一种治法,用滋润之品生津润燥,同时加甘草守护中气,以使胃中津液恢复,称为甘守津还

  6指温邪挟风,挟湿的治疗方法,风宜疏散,故温邪挟风者宜加透散之品,使风从外解,温宜分利,故挟湿者宜加甘淡之品,使湿从下解

  7指湿热之邪蕴蒸蒙蔽于上,清阳之气被阻遏,以致清窍壅塞的一种病理变化

  8风与温热俱属阳邪,风与温热相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证

  9若见紫而晦暗之舌,为热邪深入下焦,多见于温病后期。

  10邪热传营时,其治疗当于清解营分邪热药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使入营之邪从气分外出而解

  二填空题

  1.劫烁津液 下之宜猛 此多温邪内搏 下之宜轻 不可再下 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 慎不可再攻也

  2而邪留三焦 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 此则分消上下之势 随证变法 如近时杏 朴 苓等类

  3虽蜷卧不语 汗出肤冷 却非脱证 躁扰不卧 肤冷汗出

  4邪退正虚 阳从汗泄 故渐肤冷 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且勿惊惶 频频呼唤 扰其无神

  5可冀 其战汗透邪 法宜益胃 令邪与汗并 热达腠开 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 当肤冷一昼夜

  6伤寒多有变证 温热虽久 在一经不移

  7风挟温热而燥生 清窍必干 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 湿与温合 蒸郁而蒙蔽于上 清窍为之壅塞

  8挟风则加入薄荷 牛蒡子之属 挟湿加芦根,耗伤之属 透风于热外 或渗湿于热下

  9犀角 玄参 羚羊角等物 生地 丹皮 阿胶 赤芍等物

  10属卫 属营 伤寒同 论治法

  11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 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12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 如玉女煎 如梨皮蔗浆

  三选择题

  四问答题

  1 温病是外感病的一达类别,其发生原因是感受温邪,温邪从口鼻侵入人体,称为上受,发病部位 是“首先犯肺”因肺居上焦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故温病发病首见肺气症状;“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纲领型性的概括了一般所感受温病的致病原因,感邪途径和初起的病变病位,不能包括所有温病的起病形式。

  2二者不矛盾。叶氏说在卫汗之,是之用辛凉透达之剂,辛能宣散,凉能清解,意在宣肺透邪使邪热外达。吴鞠通所说的温病忌汗,是忌辛温发汗,因为吴鞠通认为;后者治温病多以《伤寒论》为蓝本,用辛温发汗剂治温邪伤于手太阴肺的温病,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吴鞠通又提出温病最喜辛凉解肌,还根据叶氏“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而制订了行之有效的辛凉解表方药,可见两者并不矛盾。

  3“到气”是指表邪之解,里热已炽,其治疗清气透邪为主。如胃经热盛,熏蒸于气分,当于辛寒清气之品透热外达,若未到气分,是表邪未解,当用辛凉解表,六忌辛温发散。若早投寒滞之品,则使表邪冰伏,邪不透达;若早投苦寒沉降之品,不仅遏邪内闭而致病情加重,且有引邪内陷之弊。故叶天士说“到气才可清气

  4“凉血散血”是凉血养阴,活血散淤的治法,称作凉血散血法,适应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离经为淤,阴血耗损的治疗。该治法具有清养散三个方面的作用。清指清热凉血,药如犀角,丹皮等。因血热不除,血不归经,故凉血之品具有宁血之效。养指滋养阴血,药如生地黄,因阴津不复,则新血不生,养阴之品有充养阴津,化生新血之效。散指消散淤血,药如赤芍等。因淤血不去,新血妄行,故用散血化淤之品,收止血敛血之效。

  5“透风于热外,渗使于热下”是针对温病初起未传心包,邪尚在肺,挟风与挟湿提出的具体治法。

  温邪在表常出现挟风挟使湿两种兼挟证,对挟风者,宜在辛凉解表之中加入透散之品,使风从外解,对挟湿者,宜在辛凉解表基础上加入甘淡渗湿之品,使湿从下泄。风从外解,湿从下泄,不与热相搏,热势必孤而易解。此即“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的治疗旨意。

  6温病的传变有顺传,逆传两种趋势,虽条文仅提出“逆传心包”但逆传是针对顺传而言,如王孟英所说“然则温病之顺传,叶天士虽未点出,而细译以议论,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可见温病首犯肺卫,治疗及时每可从外解,否则可由肺卫顺传阳明气分,或逆传心包,或内陷营分

  其发生是由于:患者心气素虚或心阴不足,或挟由痰热,再加之感邪过甚,最易发生逆传心包。

  7分消走泄是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上中下三焦的治法,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所谓“分消”即叶天士所说“分消上下之势”是指用升上,宣中,渗下之药物,从上中下三部消散痰饮水湿之邪。所谓“走泄”是指宣通气机之淤滞而泄化痰湿。

  8《温热论》中胃脘痞闷疼痛,其病因不一,治法各异。临床辨证,观察舌苔变化是一个重要依据。凡属湿热痰浊蕴阻于胃脘则,舌苔必见黄浊,其特点为有根之黄,刮之不去。此刻治疗应选用苦泄法,小陷胸汤或泻心汤为代表方,以资通降。

  如苔白不燥,为痰湿内阻而无热象;舌苔黄白相兼,则为湿渐化热入里而表邪未解;苔灰白不渴,为阴邪内聚而阳气不化,或素禀中冷,凡此,虽可见脘中痞痛作胀,但均非湿热痰浊内阻,切不可轻投苦泄,以免损伤中气,反使阴邪更加冰伏难解,故宜以开泄为法,如杏,蔻,桔等轻苦微辛之品,开泄上焦,宣通中焦,肺气得宜,痞痛自消。可见,温病痞证“必验之于舌”的意义,是在于明确苦泄与开泄的选用标准。

  9凡面色白之人,大多阳气不足,如再感受湿邪,易致湿胜阳微,因此在治疗过程 中,必须注意顾护阳气,如治疗应予清凉之法的,务必做到适可而止,寒凉药用到一定程度而邪热已经减退,就不可再过寒凉,以免造成气更衰。面色苍之人,多属阴虚火旺,治疗又需注意顾护津液忌用温补。即便湿热病后期,热减身凉,亦不能骤进温补,以免余邪未尽, “炉灰复燃”

  10“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对于未受病邪侵犯的部位、脏腑,先行顾护,防邪深入的治疗措施。它有未到先防,病中防变之意。先安之法,叶氏是指斑出热不解,胃津先亡,肾水又素有亏虚,必验之舌,若见舌质浆而枯萎,即提示为肾水不足之体,虽未见到明显肾阴被灼的症状,也宜在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兼补肾阴,伤阴得充则邪热不易侵犯下焦而使病情恶化,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义。

首页 1 2 3 尾页
责编:chaoli9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