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文学类 >> 传播学概论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章节课后习题:第四章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8月9日]  【

  第二节

  1、 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大众传播,也不外是现代社会各种传播系统中的一种。

  这一模式的特点和贡献在于揭示了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2、 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即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最早起源于日本,是在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摆脱了美国狭隘过程研究的框架,把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扩展到传播与社会变革,传播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问题上。

  3、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1)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2)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

  (3)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一图式能够用于解释各种,传播类型。可以称得上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4、 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2) 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4)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

  总之,唯物史观是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结构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