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农学类 >> 农业政策与法规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农业政策与法规》重点复习试题及答案_第5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2月23日]  【

  三、论述题:

  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1.何谓政策多变?政策“多变”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什么?

  所谓政策多变,是指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不能针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政策,政策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和过渡,因此,造成政策的一种频繁变动,或剧烈变动的现象。造成这种政策多变的原因主要有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不稳定以及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环节存在问题:制定和执行时忽视具体政策与总路线、总目标、总政策的联系;权力过分集中的政策决策机制;政策规划时缺乏对政策负作用的预先估计和相应的对策;政策制定违背了“补偿原则”;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中的缺陷;政策宣传多变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主要是应当加强政策目标的稳定性,有必要对有些政策采取加强稳定性的专门的具体措施,要处理好政策的灵活性与政策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怎样才能有效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农业经营规模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为了获得最佳的产出规模,尽可能投入适量的生产要素并使诸要素间保持协调。为了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必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和鼓励农业科技的教育、科研与推广;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在资金上给农业以扶持;加快和规范剩余劳动力转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试述中央为什么一直强调要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

  这是因为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既坚持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与劳动者紧密结合;既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这种经营体制把农民的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紧密挂起钩来,利益关系直接,方法简单明了,深受亿万农民群众的欢迎。

  第一,家庭承包经营符合我国农村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业在绝大多数地区还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下,要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有靠调节生产关系,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能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家庭这一经营实体中的成员,生产与消费合一,经营与家计合一,成本耗费与生活消费合一,大家齐心协力不需监督和计量,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而充分施展每一个人的能量。

  第二,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殊规律。这个特殊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的生产条件分布在广阔的空间,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使得农业生产只能依赖于劳动者的自觉。劳动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家庭经营形式,便适应了农业生产的上述特点和要求。二是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过程也就是这些动植物的繁殖过程。这过程需要劳动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家庭经营最能激发劳动者的自觉性,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三是农业劳动的成果,大多数只能表现在最后的收成上,也就是表现为最终产品。而要精确计算数量和质量,衡量其劳动耗费,都极其困难。只在劳动者同时也是经营者、所有者时,多劳不多得,多产不多分的矛盾才能解决。

  第三,家庭承包经营适应于先进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化、信息化;结构的专业化、社会化、体系化;……它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在家庭经营中完全可以得到实现。

  总之,由于家庭经营既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挖掘农民的创造力,又能够容纳不断发展的先进的生产力,它不仅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因而始终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可或缺的微观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1)把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3)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4)实施农民工培训规划。(5)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6)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

  (1)从物化技术的推广向同时重视农民智力开发和信息咨询服务角度拓展;

  (2)科技推广从农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推广机构向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科院系、群众性科技组织拓展;

  (3)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从产前科技推广向一体化、全方位、大范围、多投入机制模式转变。

  试述粮食流通的“四分开,一完善”政策。

  1994年、1996年国家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致使95、96年粮食大丰收,农业丰收也带来了粮食库存大量增加,销售不畅,粮食企业亏损增加的问题。为了及时解决这一问题,1996年10月国务院在大连召开全国粮食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粮食流通体制“四分开、一完善”的改革思路。转换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粮食事权,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实行储备和经营分开;粮食企业新老财务挂账分开;建立和完善政府调控下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逐步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第一,实行政企分开。即政府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与国有粮食企业分开。国有粮食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二,实行国家粮食储备和粮食企业的经营周转储备粮分开。这是实现国有粮食企业政企分开的内容之一。既有利于对国家储备粮的管理、增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物质基础,也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搞活经营,提高效益。

  第三,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粮食责任分开。实质内容是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方面的事权,形成粮食工作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体制。

  第四,粮食企业新老财务挂帐分开。粮食企业老的财务挂帐要求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分别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粮食企业予以消化。由省级人民政府牵头,组织财政、粮食、银行、审计等部门进行一次认真彻底的清理,严格分清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消化方案。

  第五,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即逐步放开粮食的定购价格,主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形成单一的市场价格。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要做到两条:一是这个价格必须由粮食市场供求状况形成,粮食市场又必须由各级政府管理和调控;二是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价格。

  以上便是“四分开,一完善”的主要内容与实质。

  试析农业金融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产业政策贷款

  1. 扶持第一产业的农业贷款政策

  2. 发展第二产业的农村工业贷款政策

  3.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贷款政策

  (二)、农村区域贷款政策

  1. 经济发达及开放地区的农业贷款政策

  2. 对大中城市郊区的农业贷款政策

  3. 对重点农业产区的贷款政策

  4. 对农村贫困地区的贷款政策

  (三)、农村贷款利率政策

  1. 规定农村贷款利率水平

  2. 实行差别利率

  3. 实行浮动利率

  4. 执行加息、罚息利率

  5. 实行优惠利率

  6. 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

  试论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的政策展望。

  我国农业资源中,耕地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草地资源已明显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约束,解决资源危机在于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管理保护体系、生产体系、布局体系和技术体系。

  (1)完善资源法,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管理保护体系。①完善我国农业资源法律,具体对策是:a. 尽快完善和增补农业资源法律法规,制定资源综合管理法规。b.更新充实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c. 改革农业资源管理体制。②依法对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完善农业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等。

  (2)突破资源存量约束,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生产体系。利用农业资源的方式从粗放式向“精细”式利用方向转变,使大力发展节地农业和节水农业。

  (3)摆脱资源布局约束,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布局体系。具体做法:粮食的“两中”布局、牧业的“两区”布局和林业的“东西”,布局、海洋业的“岸岛水”布局等。

  粮食“两中”布局,即中产田和中部地带布局。中产田是粮食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块,投资改造边际效益高。中部地带是粮食发展的重点区域,因此,我国粮食生产应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的中产田。

  畜牧业“两区”布局,即农区和牧区布局,在农区应建立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发展农牧结合型畜牧业。牧区应该进行适度改造,有选择地发展人工草地。林业“东西”布局,即东部和西部地区布局。东部地区应该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西部地区应重点建设长江、黄河上游和西北防护林体系。

  海洋业“岸岛水”布局,即海岸带、海岛和海水布局。海岸带是具有海陆两类经济产为荟萃、资源丰富多样等优势,是发展的重点区域;海岛区域应搞好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为其开发创造条件;海水资源的利用应进一步扩大近海养殖面积。

  (4)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重点发展以下农业技术:①良种技术;②施肥技术;③栽培技术和植保技术。在栽培技术上,要继续推广复种和间套作技术,地膜覆盖和模式化栽培技术,在植保技术上,扩大抗性品种的利用,加强良种推广的检疫,积极地开发新农药,加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示范推广。④灌溉技术。首先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其次要采用暗管排水技术。

  总之要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保的重要性。

  阐述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以及外部环境。

  形势:①我国贫困人口群体很大,参考国际贫困标准,目前农村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其中处于温饱线以下的大约还有3000万。这些贫困人口没有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脱贫致富的难度很大。

  ②贫困人口分布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是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牧区和革命老区。

  外部环境:①宏观经济环境对扶贫开发的较有利。②农业发展新阶段为扶贫开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③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入世十年来,加入WTO对中国农业产生的现实影响。

  有利影响

  1. 改善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

  2. 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的对外开放

  3. 促进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4. 使中国能够参与制定国际农产品贸易新规则

  不利影响

  § 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产生较大影响

  § 增加了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

  § 政府对农业特别使粮食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