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农学类 >> 农业经济与管理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农业经济与管理》重点复习题及答案_第5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2月22日]  【
  六、论述题

论述题

答案

请叙述说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影响主要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1)正面影响: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利于加快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正当权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负面影响(近期):引发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增加了稳定农产品市场的难度;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粮食供应,可能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

(3)能联系当地实际,有独特见解。(加分)

请叙述说明农产品整体开发的内容。

现代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追求农产品使用价值,转变成追求整体效应。如美观、功能、附加值、售后服务等。产品整体的多层次的需求,要求生产者必须按照顾客的要求,多层次开发,这就是农产品的整体开发。

请叙述说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转变职能,作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2)协调发展原则。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协调发展的过程,协调主要是结构的比例趋向合理的发展。

(3)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的内容包括因自然资源、因经济技术条件等方面,发展适合本地情况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产业,就是因地制宜。

(4)保护生态原则。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考虑对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盲目上项目而破坏资源将贻害未来。如忽视森林资源的保护,滥砍滥伐,毁林开荒,草场退化,沙化,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等问题应该得到很好的解决。

(5)效益最佳原则。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也要与增长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要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要重视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发展,以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既有经济效益又产生社会效益。效益最佳的标志就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

(6)有独特见解。

请叙述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途径。

(1)理论。推力-拉力学说;舒尔茨的人口迁移学说;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学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理论;费-拉-刘易斯模型。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障碍;市场经济发育仍不成熟;人口的阻滞效应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产业结构失衡,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出现困难。

(2)途径。打破城乡分割,实行双向流动;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力转移机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积极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广开境外就业门路。

请叙述说明农业宏观调控的原则。

(1)政、企分离,保障农业经营者自主权的原则。 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主要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对农业经济进行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和监督。这是一只“看得见的手”。

(2)以市场为基础,以价值规律为依据的原则。这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3)多种调控手段综合运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原则。多种手段指的是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但是要以经济手段为主。市场主体多元化:企业、个体经商户、农户。利益主体多元化:政府、市场投资者、市场经营者、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等。

(4)有独特见解。

请叙述说明农业宏观调控手段的功能。

(1)调节市场的功能。调节农业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调节供应与需求的关系;调节农产品供求结构,促进农产品更新换代。

(2)调节分配的功能。农业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

(3)调节生产的功能。调整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调整技术手段。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调整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5)能联系实际,有独特见解,加分。

请叙述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农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料,生活资料和工业原料。

(2)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农业税、农村税收仍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工农产品剪刀差使国家从农业中得到一大笔财政收入。

(3)农业有重要的社会作用、政治作用。 农产品供应稳定,供需平衡或略有节余,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容纳了全国70%的人口。

(4)有独特见解。

请叙述说明优化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对策和措施。

(1)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和调整有关政策。主要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要时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比如关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关于工业行业发展的调整和调控;关于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治安秩序的经济行为的治理和惩处等。

(2)调整产业布局,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调整产业布局有两条,一个是城乡布局,第二是地区布局(主要是中、东、西布局);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主要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

(3)明确产业内部发展重点,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坚持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是一条重要原则;产业内部应该有自己的重点,比如农业的重点是什么?前提是保证粮食的安全,重点是发展动物性食品。但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因为目前农产品供应,已经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如果是农产品供不应求的阶段,那就是“需求优先”。

(4)能联系当地实际,有独特见解。(加分)

论当地(联系当地实际)农村经济发展(要点)。

答:

(1)优势和劣势。

(2)存在问题。

(3)对策和措施。

论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 (要点)。

答:

(1)双层经营体制的概念。

(2)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优点。家庭承包经营与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生产特征相适应;家庭承包经营与血缘、历史关系相适应。

(3)集体统一经营的优点。集体统一经营保证了易于统一经营的农业经济活动仍能够统一起来,避免经营形式上的片面性;集体统一经营的存在,可以壮大集体力量,实现“以工补农”;促进社区发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

(4)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家庭承包经营,核心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壮大集体经济,完善集体统一经营;逐步完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形式,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或协作组织。

(5)能联系当地实际,有独特见解,加分。

论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点)。

答: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

(2)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经营形式。

(3)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与完善,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经营机制。(5)能联系实际,有独特见解,加分。

论农业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实现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平衡,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国民经济需求和供给总量、结构等进行的管理、调节和控制的一种行为过程。如果宏观调控的对象是农业,那就是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宏观调控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

(二)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农业市场功能缺陷。市场机制对农产品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起到资源配置自发性调节作用。但是,由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可能造成农产品奇多、奇缺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农业公共物品的供给,可能因回收期长而市场回避,造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统一。

(2)农业市场竞争失灵。在市场竞争中,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导致垄断,过分垄断导致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降,效率下降,市场竞争失灵。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发展,打破垄断。

(3)农民收入分配不公。造成农民收入不公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由于历史的原因、政策的原因、工作的原因,所造成的区域性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农民收入分配不公;由于自然资源分布,自然环境变化,因社会性原因造成土地、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造成农民分配不公;因市场原因,比如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可能造成部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甚至减少收入。因为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当发现价格下降时,农民已经无法挽回,从而,农民造成了损失。原则上的“平等、公平、公正和等价交换”,在市场运作时,可能因市场的自发调节而偏离。

(4)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市场在自我调节中,往往是瞬间完成的,而产品的生产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实际上,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而市场的未来发展又往往难以捉摸,所以市场主体市场行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是难免的。

(5)有独特见解加分。

(三)农业宏观调控的方法主要有:计划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行政的方法等。

论农业经济管理的两重性。

(1)农业经济管理具有两重性,一个是自然属性,一个是社会属性。

(2)农业经济管理有与生产力相联系的一面,由生产力的水平和社会化程度来决定的特性,我们把它叫做自然属性。比如,传统农业的管理只能用传统的办法来管理,自给自足、家庭生产。现代市场农业的管理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现代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必须走向社会化。

(3)农业经济管理也有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面,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来决定的特性,我们把它叫做社会属性。这里讲的主要是,农业的管理在经济方面,要由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来决定。比如,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实行土地公有、集体劳动、集体分配,农民家庭只是一个生活单位。目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保留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建立了集体和农民家庭双层经营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农民家庭既是一个生活单位、又是一个生产单位。农业经济管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农业经济管理有两重性,是因为农业生产过程有两重性。农业再生产过程,一个方面是“人与自然”的结合过程,也就是物质的再生产过程,主要是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合等,要求在组织管理等方面,与之相适应;另一个方面,农业再生产过程也是人与人的结合过程,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比如,生产资料(土地、农机具等)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等。因为农业经济管理是应农业经济活动的要求而产生的,农业经济管理是为农业经济活动服务的,所以,农业经济活动的这些要求,必然要反应到农业经 济管理上面来。这就产生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两重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管理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所以,从这个理论上来说,农业经济管理必然会有两重性。

(5)农业经济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 农业经济管理的两重性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两个基本职能,这就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和正确维护和调节生产关系。这两个基本职能是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与两个基本职能相匹配的具体职能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

(6)社会主义的农业经济管理的特点。从农业经济管理的两重性理论可以看出,就自然属性而言,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农业经济的管理没有什么区别,由生产力的水平和社会化程度而定。所以,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力的管理上,应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生产力高低的区别,不互相排斥,科学技术没有国界。我们可以引进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以色列、英国的温室设备,种质和农业生产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然而,就社会属性而言,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则有了本质的区别。总的讲,我们仍然要坚持农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仍然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方针或调整原则。农村的土地,仍然坚持公有制,即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在经济组织形式上,仍然坚持“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而且长期不变;在农民与农民的关系上,仍然坚持“互助合作”的人与人的关系原则。但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在分配原则上,仍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

(7)学习与研究农业经济管理两重性的目的是:从自然属性来说,是尽可能的借鉴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从社会属性来说,主要是在生产关系改革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论农业生产资源和合理配置。

(1)农业生产资源。农业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农业生产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农业生产中的有限资源通过合理配置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业生产资源分为四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等。

(2)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表现为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的合理分配、利用和组合,以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主要是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

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

(2)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打破城乡分割,实行双向流动;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力转移机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积极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广开境外就业门路。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有独特见解。

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 国民经济由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生活服务业、信息业、文教卫生科学研究等生产和劳动部门共同组成的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首先在于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和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重视农业,加强农业,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
(4)有独特见解。

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农业市场功能缺陷。市场机制对农产品、服务可以起到资源配置自发性调节作用。但是,由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可能造成农产品奇多、奇缺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农业公共物品的供给,可能因回收期长而市场回避,造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统一。

(2)农业市场竞争失灵。在市场竞争中,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导致垄断,过分垄断导致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降,效率下降,市场竞争失灵。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发展,打破垄断。

(3)农民收入分配不公造成农民收入不公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由于历史的原因、政策的原因、工作的原因,所造成的区域性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农民收入分配不公;由于自然资源分布,自然环境变化,因社会性原因造成土地、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造成农民分配不公;因市场原因,比如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可能造成部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甚至减少收入。因为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当发现价格下降时,农民已经无法挽回,从而,农民造成了损失。原则上的“平等、公平、公正和等价交换”,在市场运作时,可能因市场的自发调节而偏离。

(4)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市场在自我调节中,往往是瞬间完成的,而产品的生产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实际上,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而市场的未来发展又往往难以捉摸,所以市场主体市场行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是难免的。

(5)能联系当地实际,有独特见解。(加分)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