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农学类 >> 农业经济与管理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农业经济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2月9日]  【

  5、农业现代化包含有哪些内容?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

  答:内容:(1)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的现代化——机械化(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艺科学化 (水利化、化肥化)(3)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4)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目标:(1)建立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建设一个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6、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优先发展机械技术,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模式;特点:人少地多,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不足。选择优先发展机械化,就是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此时农业的发展主要是用机械代替人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大片荒地被充分利用起来,使总产量获得很大提高。(2)优先发展生物、化学技术,大力提高土地生产率模式;特点:自然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裕。由于耕地面积少,农产品满足不了需要,为了改善农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只能选择提高单产以增加总产量的方法,因此,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一开始就放在培育良种等生物技术和增施无机肥料等化学技术措施上,并通过兴修水利和合理栽培等,大力提高土地生产率。(3)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同步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模式.特点:工业相对发达,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缺乏,而耕地也不多。因此,一方面发展机械化来弥补农业劳动力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发达,需要大量的农产品原料,而耕地又有限,不能依靠扩大播种面积来提高农产品总产量,必须依靠生物技术,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意即提高土地生产率。因而,机械化与生物技术现代化同步发展,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同步提高。

  7、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答: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于清朝末年,但当时的特征并不明显。新中国建立后,二元结构才真正形成。

  建国初期,针对当时国际国内情况,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中央政府做出了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决策。因此,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以集中有效地配置有限资源,确保工业优先发展。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维持城市人口的相对稳定,确保城市中物资的供求平衡;(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通过国家垄断收购和销售的方式,尽可能保证城市居民的食品供应和工业对农业原材料的需求,同时,由国家制定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业的剩余价值集中在国家手中,并投向工业,而农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3)人民公社的组织制度:保证农村政治上的稳定。

  8、三农问题是什么?

  答: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

  9、农民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答:权利和利益问题—生存和发展问题

  1、工业化与农民问题 2、中国的农民问题

  10、什么是农产品需求定理?如何解释?

  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而产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这种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被称为需求定律;可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

  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某种产品价格下降,而效用相同的另一种产品价格不变,使得这种产品相对于另一种产品来说,显得便宜了,消费者就会用该种产品代替另一种产品,从而导致了对该种产品需求的增加。这种由于某种产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其他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就是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某种产品价格下降,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提高,从而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增加。

  当一种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产品的消费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二是使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种产品的需求量。其中,替代效应强调了一种产品价格变动对其他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收入效应强调了一种产品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需求定理所表明的产品价格与其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形成需求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形成供给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答:需求必备条件:有购买意愿和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有支付能力;

  供给必备条件:有出售产品的愿望和有提供产品的能力。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