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管理类 >> 商务管理(本)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考商务管理(本)全真模拟试题五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9年3月5日]  【

  二、解答题:

  1. 【2003年考题】解释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以及它与坏账准备、可疑债务准备的联系。(10 分 )

  ·水平 l(1—3 分):作为该水平的最低要求 , 应试者只具备较少有关谨慎性原则或者坏账准备、可疑债务准备的知识。作为该水平的最高要求 , 应试者应当解释谨慎性原则或者坏账准备、可疑债务准备 , 但无需二者兼顾 , 相应解释可能较差。

  ·水平 2(4-6 分 ):作为该水平的最低要求 , 应试者应当清楚地理解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 并且作出很好的解释。同时亦要努力解释坏账准备和可疑债务准备 .但允许存在错误。作为该水平的最高要求 , 应试者应当尝试将两种概念联系起来解释 , 但是这种解释可能不具有说服力 , 同时包含较多错误。

  ·水平 3(7—10 分 ):作为该水平的最低要求 , 谨慎性原则和坏账准备、可疑债务准备这两种概念都需要清楚并准确地加以解释 , 还必须尝试解释二者间的联系 , 其中允许出现一些小的错误。作为该水平的最高要求 , 谨慎性原则和坏账准备及可疑债务准备这两种概念都需要清楚并准确地加以解释 ; 而 " 虽然预期利润难以确认 , 但是如果亏损能够预见则必须确认损失 " 这一事实 , 以及对坏账、可疑债务 " 必须考虑损失 " 的道理也应当准确解释。

  答:谨慎性原则要求对没有实现的预期利润不能确认,但是对于能够预见的损失,则必须进行确认。由于可疑坏帐容易,也经常给企业造成损失,属于能预见到的损失,因此应该将其以预提的方式计入本期损益。由于会计中要遵循谨慎性原则,所以对可疑债务要提可疑债务准备,而可疑债务准备就称为坏帐准备。

  2.【2004年考题】说明公司为什么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因为会计学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固定资产是价值比较大的资产,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收益期比较长,它们的价值要逐步转移到费用里面去,转移的方式就是计提折旧。

  3.【2004年考题】简要说明一种折旧的方法,并解释折旧是如何影响会计报表的。

  比如:直线法折旧。假若一项固定资产价值1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2万,折旧年限为10年,则每年折旧额为9.8万元。已折旧的金额如果成为了费用,就会影响当期的利润表的数据。折旧额越多,利润就越少,所以折旧方法的选择会对当期利润表产生影响,而利润表最终会影响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数据。当期税后利润分红后留存利润就进入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权益项目。所以折旧的金额不仅会影响利润表的金额,最终还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金额。

  4.【2005年考题】请对计算折旧的直线法进行解释。 (4 分)

  水平 1(0-2 分):解释含糊不清或有较多错误。回答涉及了一些要点 , 但对折旧概念的理解一般。

  水平 2(3-4 分):能够清楚地阐述折旧的概念 , 并几乎元误地解释了直线法。

  答:直线法即是每年折旧的金额相等。比如企业有一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为102万元,预计净残值为2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则企业每年的折旧金额为10万元。每个月折旧额为10/12万元。

  5.【2008年考题】解释折旧的概念。(4分)

  答:折旧是指长期资产在有效的经济年份内,由于使用,过期,技术市场变化而陈旧引起的磨损,耗费及价值减少。

  6.【2008年考题】解释折旧计提方法中的直线法。(3分)

  答:直线法是假定固定资产使用时磨损相同.

  采用直线法折旧额=固定资产成本-残余价值/年份

  7.【2008年考题】解释折旧计提方法中的余额递减法。(3分)

  答:余额递减法是假定固定资产在使用前期比后期的磨损价值要大,需先算出拆旧率.

  折旧率=1-√固定资产成本/残余价值

  然后再用成本减累计拆旧乘以折旧率即可算出固定资产每年的折旧额

  8.【2008年考题】折旧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应如何分别列示?(6分)

  答: 在利润表中折旧额作为管理费用列示.

  在资产负债表中,折旧帐戶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列示.

  9.【2009年考题】对坏账和可疑债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8分)

  答: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对坏账和可疑债务要求平时在每个会计期间的期末都按照权责发生制对可能发生的坏账进行预计,计提可疑债务准备。我国企业可以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赊账收入百分比法以及账龄分析法的任何一种进行计提。计提的比例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经营情况确定。计提可疑债务准备时一方面增加当期损益,另一方面加大坏账准备,冲回可疑债务准备时做相反的会计处理。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zj1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