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教育类 >>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基础题(一)_第2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8年3月6日]  【

  (4)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随着品德心理中独立性、自觉性、反省性、监控性特点的显现以及道德信念的坚定,高中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一些研究发现,在三年的高中阶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变化并不大,改变行为习惯的可塑性较小。有学者据此提出,高中阶段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已不再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此时高中生的行为更多地是受自己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与高中生进行比较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论探讨,使他们自觉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反思。

  (5)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世界观的形成,不单纯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与道德品质密切联系着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人格、品德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青年初期是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种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既受主体道德伦理所制约,又赋予其道德伦理以哲学基础,这样,高中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就与他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保持一致。

  (6)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一旦进入伦理道德的成熟期,高中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不仅能按自己的准则独立、自觉地对道德规范进行定向、对道德行为进行调节,而且可以通过更加稳定的人格特质(如同情、敌意等)而产生各种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

  2)在具体道德环境中,能以原有的品德结构对这个环境作出不同程度的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个体已有的品德结构之中。这个同化程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强。

  3)能作出道德策略,道德策略的采取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发展有关。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在面对不利道德事件(如财产损坏、人身伤害、声誉损害)时更愿意采取自主设法解决的应对策略;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多人选择寻求帮助的策略。

  4)能具体地将道德计划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并通过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达到自己的道德目的。

  5)随着青少年的反馈信息的扩大、元认知的发展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能够根据各种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满足道德需要。总之,进入伦理道德阶段后,高中生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日趋完善

自考真题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613468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