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经济类 >> 经济思想史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2018年自考《经济思想史》章节试题及答案:第二十三章_第3页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11月14日]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A; 4.A; 5.A; 6.B; 7.D;8.C; 9.B; 10.C

  二、思考题

  1.简述数理学派的概况。

  数理经济学派是19世纪末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分支,是边际效用论与数学相结合的产物。该学派以英国的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等为主要代表。

  经济思想史上,在19世纪30年代后,经济研究中开始大量运用数学方法。德国的屠能最先在其著作《孤立国》(1826年)中运用微积分和其他数学公式表达经济范畴。法国的安东尼·奥古斯特·古尔诺用函数表达市场关系,用数学语言和公式表达经济规律,在《财富理论中数学原理的研究》(1833年)一书中运用数学对垄断、价格、成本等进行了分析,他被称为数理经济学之父。德国的戈森也是数理经济学的先驱。他认为,经济研究中必须运用数学方法才能确定各因素对结果的作用,在《交换规律的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准则》一书中,他用数学方程和二维图形说明人们享乐的法则。

  但上述方法和著作在19世纪70年代前并未引起经济学界的注意。直到杰文斯和瓦尔拉斯的著作出版后,才受到重视,开始形成数理经济学派。由于边际效用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的扩大,论证和表述该理论的数学方法,当然也就引起人们的重视。瓦尔拉斯被认为是该学派的实际创始人,帕累托为其追随者。由于他们都在瑞士洛桑大学,人们称之为数理学派中的洛桑学派。其后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又把数学方法加以推广运用。威克塞尔和卡塞尔又形成了瑞典学派的分支。今天,数理经济分析已成为经济学的重要方法甚至是主要方法,在当代经济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数理学派的特征是什么?

  基本特征:数理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把数学手段应用于经济学,力图使经济学成为准确的科学。他们把交换作为应用数学方法的出发点,把生产、分配、消费都归结为交换的某种特定形式。

  3.杰文斯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杰文斯认为,经济学的方法是抽象演绎法。具体来说,首先应确立若干简单概念,如效用、财富、价值等,其次要进行推理和论证,最后应找出普遍规律。他认为,经济学的一切概念和范畴,都属于苦乐感觉范畴内的数量概念,因此,可用数学方法来表达和计量。

  杰文斯声称要重建政治经济学。其理论核心即边际效用价值论。他认为,经济学要成为科学,就必须是一种数理科学。在他看来只有数学才能证明一切。

  他把经济学分为一般经济理论和应用经济理论。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就是研究一般经济理论的科学。一般经济理论只考察在既定的所有权制度下,经济人如何通过消费、交换和生产以取得最大的满足。该理论的结构是:以快乐痛苦理论为哲学或伦理学基础,以边际效用理论为起点,以交换及价格论为中心,以生产及分配理论为归宿。

  杰文斯把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分为三类:(1)以效用为基础的价值分析;(2)经济政策;(3)货币市场和经济危机。

  4.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杰文斯认为,人对苦乐的估计受苦乐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远近因素的影响,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感觉强度会递减。

  他认为,苦乐感觉变化有其规律:(1)随着享乐持续时间延长,享乐量会递减。(2)现在预期的感觉之强度,必定是未来的实际感觉及间隔时间的某种函数,它必随实现时刻的临近而增加;(3)未来事物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对任何未来事物所带来的感觉量应当打一定的折扣。

  杰文斯是以最后效用程度作为主观价值的商量标准的。他认为,随着物品量的增加,人的感觉的强度会递减,从而物品的效用就递减,这就产生了总效用和效用程度的区别。总效用是全部现有物品各单位实际效用的总和。效用程度是在物品供给的某一点上所表现的需求强度和欲望的满足程度。效用程度对人的福利是更为重要的。而各种效用程度中,最后效用程度(最后增加的物品单位所提供的效用)尤其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苦乐。杰文斯就把它作为价值的尺度,即个人对产品效用价值的判断标准。最后效用程度即边际效用,它表示现有商品量中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增量的效用程度。

  杰文斯强调指出,最后效用程度不是指一定量商品中最后一个新加量所提供的效用量,而是这个效用量和商品增量的比例,即是一个以比例数字表示的抽象的量,它不包含任何客观物质的内容。杰文斯认为,最后效用程度这个函数足以在经济学中引起一个转折。这种转折就是从劳动—成本价值论转向边际效用价值论。

  5.杰文斯的交换方程式主要内容是什么?

  杰文斯认为,交换时,交换者总是通过比较两种物品的最后效用程度来决定他愿意放弃多少自己的商品,换取多少对方的商品。交换者要求交换后达到最大效用,其条件是:这两种商品的增加量的效用———最后效用程度对交换双方恰好相等。

  杰文斯由此断言,两个商品的交换比例,是交换后各个商品量的最后效用程度的比率的倒数。他认为这个命题是全部交换理论与主要经济学问题的基础。

  他认为交换将进行至双方都获得一切可能的利益,继续交换将带来效用损失时为止。这时,双方都处于满足和均衡之中,各效用程度达到均衡。这个均衡点可由这个标准求出,即商品的无限小量依照相同的比例继续交换,将既不会带来效用的增益,也不会带来效用的损失。换句话说,如果商品的增量依照既定的比例相交换,其效用对双方是相等的。

  这个理论可用数学式表达为:

  ΦI(a-x)/Ψ1y=dy/dx

  6.简述瓦尔拉斯的经济学体系。

  瓦尔拉斯把经济学分为三个部分:①纯粹经济学;②产业与实用经济学;③财产与社会经济学。他认为,这三部分都是研究物品稀少性引起的三种不同后果。纯粹经济学研究在完全自由竞争机制下的价值、价格的交换;实用经济学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方法和条件;社会经济学研究财产的占有和分配。他认为,纯粹经济学是实用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的基础,因为纯粹经济学研究的交换是一种普遍、自然的现象,而财富的生产、占有和分配是人类制度的范畴。瓦尔拉斯所重点研究的,就是纯粹经济学。

  在方法论上,他认为,整个纯粹经济学的理论都是数学的。其数学论证过程绝不是一般语言论述所能替代的。他认为,只有数学方程式才能表示交换理论中构成市场均衡的两个条件,即:第一,交换双方获取最大限度的效用;第二,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由于他把纯粹经济学看作是一门如同力学和水力学一样的物理—数学的科学,因而,他在其代表作中充分使用了代数公式和几何图形来说明其理论。

  7.简述瓦尔拉斯的稀少性价值论—边际效用分析。

  瓦尔拉斯认为,商品满足欲望的强度是商品供给量的函数,它随供给商品量的增加而递减,最后一单位商品量满足欲望的强度就是稀少性。

  瓦尔拉斯提出,需求曲线的下降是由效用曲线的特点决定的。随着物品数量减少,欲望满足强度增加,从而使效用量增加,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总效用表示一定商品消费所满足的欲望总额,边际效用则表示被消费的一定量商品所满足的最后欲望强度。

  瓦尔拉斯以价格代表交换价值并代替价值,以价格论代替价值论。他从两种商品的交换开始分析价格的形成。他首先假定存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该市场中,甲乙都对对方的商品有需求,而对自己的商品无需求,由此产生交换。交换的目的是取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该目的之条件为:这两种商品的价格必须等于它们的稀少性的比率,或等于它们满足最后欲望强度的比率。

  这就是说,商品的价格决定了它们的边际效用的比率。公式表示如下:

  Φa·1(da)=(Pa)·Φb·1(Qb-da·Pa)

  它表示拥有商品B的所有者在价格为Pa时,得到最大效用的条件:等式左边表示他从购进商品A得到的稀少性,右边表示他从剩下的自有商品B中所得的稀少性。

  物品要有价值,必须既有用,又稀缺。瓦尔拉斯的这个论断,同杰文斯的交换方程式实质上是一样的。

  8.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般均衡理论是瓦尔拉斯整个理论的中心和最突出的贡献。该理论是在稀少性价值论的分析基础上,由两种商品交换的情况,发展到各种商品交换的一般情况,提出一般交换下价格决定的所谓一般均衡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切商品的价格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任何一种商品的供求,不仅是该商品价格的函数,也是所有其他商品价格的函数,所以,任何商品的价格都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决定。当一切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得它们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竞争市场就达到了均衡状态,一般均衡状态也就形成了。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也就是瓦尔拉斯所说的价格,这时的均衡就是一般均衡。但最终原因仍是稀缺性。

  瓦尔拉斯依据方程数等于未知数数目时就可推出未知数数值的原理,论证了市场交换的一般均衡问题的确定的解。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公式是:

  假定市场有A,B,C,D…m个商品,每个商品的价格都以其余所有的商品来表现,可以得出一般均衡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公式,即:

  边际效用之比=价格之比(稀少性之比)

  瓦尔拉斯认为,由于一般均衡条件下m(m-1)个交换方程式,恰好有m(m-1)个价格,所以这些方程式都是有解的,价格也都是可以算出来的。

  9.帕累托对边际效用学派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帕累托为瓦尔拉斯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信徒,维系了洛桑学派的发展。他在边际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和福利经济学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

  他对边际效用学派的发展的贡献是:

  第一,由对基数效用论表示怀疑而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并以无差异曲线作为分析工具;

  第二,发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概念,提出了最适度原理,为新福利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

  帕累托认为,人们可以把商品按不同的方式组合来取得相同的效用,这样,就可得到许多无限扩大的等效用序列,也叫做无差异序列。而这又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指数函数曲线)来表示,以指数表示人们对物品不同组合的偏好程度。

  帕累托发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使其分析更简化,也更一般化。他认为,经济生活规律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需求和满足需求会遇到的障碍之间的均衡,而这贯穿于经济生活各领域。所以,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即自由竞争下价格的相互制约和联系)不过是需求和障碍这个更一般的经济均衡的一种特例。

  他所说的障碍,比以往所谓的资源的稀缺性更加广泛。他认为,生产和交换无非是物品的转换(物理的、时间的、空间的转换),而转换过程中无不存在障碍。此外,妨碍人们自由选择交换方式的任何东西也是一种障碍。帕累托认为,需求是人的经济行为的动力,障碍则表现为阻力。均衡就是需求和障碍相互对抗的结果。这是一种静态的均衡。他依此分别考察了生产均衡和交换均衡。

  他表明的基本观点是:价格决定于供求均衡,供给决定于生产成本,需求决定于效用(边际效用),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格决定于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均衡点。

  10.帕累托对福利经济学有什么贡献?

  现代的新福利经济学是沿着帕累托的社会福利体系理论发展起来的。而其最基本的观点,即“帕累托最适度原理”,这是帕累托在论述一般经济均衡时对集体的满足达到最大化时提出的。这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帕累托将其最优状态原理概括为:一个集体的各成员,处在一定条件下便会享受最大限度的欲望满足。这种条件是,不可能发现任何一种稍微离开这一状态就使他们所享受的满足增加或减少的方式。这就是说,任何偏离这一状态的微小变动,必然造成一些人乐意接受,而另一些人难以接受的后果,即一些人享受的满足增加了,另一些人的却减少了。

  帕累托的这个说法后来一直备受重视,以至成为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原因有三:

  (1)它采用了比基数效用论更合用的序数效用论;

  (2)最适度条件被归结为生产和交换的均衡而不问分配关系;

  (3)倡言在私有制下可能通过改良主义措施向最适度迈进:似乎只要存在完全的自由竞争,就可能达到均衡和最适度。

  三、填空题

  1.数理经济学派,边际效用论,数学,杰文斯,瓦尔拉斯,帕累托

  2.屠能 3.安东尼·奥古斯特·古尔诺 4.戈森

  5.数理经济学派,瓦尔拉斯,帕累托,洛桑学派

  6.瑞典学派 7.准确的科学,交换

  8.抽象演绎法 9.边际效用价值论,主观主义心理学,效用,数学

  10.数学科学,数学 11.一般经济理论,应用经济理论

  12.快乐痛苦理论,边际效用理论,交换及价格理论,生产及分配理论

  13.苦乐主义心理学,心理分析

  14.最后效用程度,总效用,效用程度,总效用,效用程度,后

  15.边际效用 16.比例 17.劳动—成本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

  18.价值,最后效用程度

  19.纯粹经济学,产业与实用经济学,财产与社会经济学,稀少性

  20.纯粹经济学 21.稀少性,最后效用程度,边际效用

  22.商品满足欲望的程度,稀少性

  23.效用曲线,总效用,边际效用

  24.有用,稀少 25.一般均衡理论,边际效用之比=价格之比

  26.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 27.最适度 28.埃奇沃斯

  29.边际效用,边际成本

  30.福利经济,帕累托最适度原理

首页 1 2 3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