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华课网校 >> 自考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针灸学 >> 文章内容

排行热点

自学考试《针灸学》章节试题:第8章

来源:华课网校  [2017年4月13日]  【

自学考试《针灸学》章节试题:第8章

1.诊断:中风闭证。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利用泻法或点刺放血。

处方: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方义:本方可奏平肝熄风,清火豁痰,开窍启闭之功。闭证,乃由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泻水沟,具开闭泄热、醒脑开窍的作用。肝脉上巅,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熄肝阳。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取足阳明经的别络丰隆,以宣通脾胃二经之气机,蠲化浊痰。“荥主身热”,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泻之以清心泄热。

2.诊断:眩晕(气血不足)。

治法:以培补脾胃为主。毫针剌用补法,可灸。

处方:脾俞、足三里、气海、百会。

方义:本证是由气血不足而发病,治当从培补脾胃着手。取脾俞、足三里能运化水谷,生精化血,以资生化之源。百会、气海属任、督两脉,二穴能补气以运血,使髓海得以充养而眩晕自止。

3.诊断:头痛(风邪袭络)。

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巅顶部: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

前头部: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

侧头部:率谷、太阳、侠溪、阿是穴。

后头部:后顶、天柱、昆仑、阿是穴。

方义:本方系按部位分经,即病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配,旨在疏通经络之气,含通则不痛之意。

4.诊断:面瘫。

治法:以取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初起宜浅刺,1周后酌予平刺或斜刺。

处方: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方义:本病为风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故取风池、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其中翳风可祛风止痛,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平刺透穴以推动经气;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合谷善治头面诸疾,太冲用泻法治唇吻涡斜最为有效。

5.诊断:肩周炎。

治法: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阳陵泉。

方义: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是近部取穴,义在疏通局部经络,而达到止通的效果。条口、阳陵泉为循经远取,以疏导经络之气,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6.诊断: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治法: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为主,一般均用泻法,亦可配合灸法或拔罐。

处方:肾俞、气海俞、腰3~5夹脊,次髎、秩边、环跳、阿是穴。

方义:坐骨神经痛常沿足太阳经循行部位.从腰至足出现疼痛。上述穴位合用,既强腰固肾,又疏通足太阳经气,以达到解除坐骨神经痛之目的。

7.诊断:经闭(血滞型)。

治法:取任脉和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中极、合谷、血海、三阴交、行间。

方义;本方有疏气解郁,化淤生新的作用。中极能理冲任而疏调下焦。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行间属足厥阴肝经穴,二穴能通调肝脾之气,奏行瘀化滞之功。合谷、三阴交可使气血下行而达通经脉的目的。

8.诊断:痛经(血瘀型)。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可灸。

处方:中极、次髎、地机。

方义:中极属任脉腧穴,取之可调冲任脉气。地机为脾经郄穴,能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有效穴。三穴合用,有通经止痛的功效。

9.诊断:疳疾。

治法:取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毫针浅刺不留针,不灸。

处方:下脘、足三里、四缝、商丘。

方义:脾胃为后天之本,如脾胃功能旺盛,则食积得以化除。生化之源可以恢复,故取下脘以和胃理腑清热。足三里为阳明之合,可扶土以补中气。商丘为睥经的经穴.能健脾而化积消滞。四缝为奇穴,刺出黄水,是治疗疳疾的经验效穴。

10.诊断:遗尿。

治法:以任脉经穴和膀胱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可灸。

 处方: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方义:本病主要原因为肾气不足,气化功能减弱。补关元、肾俞,有充益肾气,固摄下元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取其调补脾肾。又因本病为膀胱失约,故取膀胱募穴中极和膀胱俞,属俞募配穴,用以振奋膀胱的机能。

11.诊断:阴挺(子宫脱垂)。

治法:取任、督脉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并留针多灸。

 处方:百会、气海、大赫、维道、太冲、照海。

 方义:本方以升举阳气,固摄胞宫为目的。百会位于巅顶,取之乃“下病高取”、“陷者举之”之意。取气海以益气固摄。维道属足少阳经与带脉之会。有收摄胞宫的作用。肝肾两经均循行少腹,系络胞宫,故取太冲、照海、大赫以调补肝肾。

12.诊断:带下病(湿热型)。

 治法:取任脉、带脉和足太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灸。

 处方:带脉、白环俞、气海、三阴交、行间、阴陵泉。

 方义:本方有健脾渗湿,调补任脉和带眯的作用。取带脉以固摄本经经气。白环俞、气海可通调任脉和醋胱之气而化湿邪。三阴交以健脾渗湿,调理肝肾。湿热偏盛,针泻肝经之荥穴行间而泄肝经之郁热,泻阴陵泉以清泄脾经之湿热。

13.诊断:经早(实热型)。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宜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气海、三阴交、太冲、太溪。

 方义:本方配穴的主要作用是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任主胞胎,任脉经气畅旺,则月事调和。气海为任脉经穴,可调一身元气,以气为血帅,气充则能统血;脾胃为生血之本,脾气旺则血有所统,故配取三阴交。血热经早,取太冲清肝热。太溪益肾水而调经。

14.诊断:风疹。

治法: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曲池、合谷、血海、委中、膈俞、天井。

方义:本病为风邪遏于肌表,曲池、合谷同属阳明经,善于开泄;血海属足太阴脾经,主血分病。三穴用泻法以疏风邪而清血热。委中为血郄,膈俞穴为血之会穴,凡热毒瘾疹,蕴于血分者,尤为相宜。天井属少阳之经,取之而宣郁热。

15.诊断:痄腮。

 治法:取手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翳风、关冲、外关、颊车、合谷。

 方义:本病患部属于少阳经,治宜清泄属阳经郁热为主。翳风为手足少阳经之会穴,能宣散局部气血的壅滞;手足阳明经脉亦上循面颊,故取合谷、颊车以疏泄邪热而解毒,远取外关、关冲以利少阳气机,可奏清热消肿之功。

首页 1 2 尾页
责编:zhangjing0102